濱醫煙臺附院3D打印技術成功助力復雜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關節外科常見疾病,晚期常需要行關節置換手術。輕度髖關節發育不良(Crowe 1,2型)患者行關節置換時手術操作較容易,而重度脫位患者(Crowe 3,4型)手術則較復雜。近日,濱醫煙臺附院再次應用3D打印體內導板技術成功為一名Crowe III型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實施手術。
患者女性,55歲,4歲時因腦炎導致右側肢體出現腦性癱瘓,逐漸出現行走跛行,患者一直未行診治,近2年患者出現右髖關節疼痛并逐漸加重,近1年疼痛嚴重無法行走入院。
入院后患者經X線檢查提示患者右側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脫位已經達到3級。由于患者幼年患腦炎留下后遺癥,右側踝關節呈馬蹄內翻足畸形,踝關節僵硬,活動度差,踝關節周圍肌肉無力,且右膝關節因長時間跛行行走出現屈曲畸形,髖關節周圍肌力也僅為4級,故手術難度很大。
如果髖關節假體安放位置不好,將會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鍛煉并最終影響手術效果。但是,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手術方案和3D打印體內截骨導板,則能大大增加假體安放位置、方向和深度的精準性。
患者入院后,關節外科主任王兆杰教授組織科室多次討論,并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最終確定應用3D打印技術打印髖臼導板,將髖臼假體安放到解剖位置,使雙下肢恢復等長。方案確定后,王兆杰教授多次與湘雅醫院3D打印專家鐘達教授溝通,設計3D模型,導板方向及位置,成功打印出患者個體化體內導板。導板完成后,王教授又帶領關節外科醫生反復研究操作細節,確保手術萬無一失。手術歷時2小時順利完成,術后X線片檢查提示關節假體位置近乎完美,雙下肢恢復等長。目前患者正在康復鍛煉,力爭早日恢復到最佳狀態。
對于復雜的髖膝關節置換手術,雖然依靠經驗也能夠很好完成,但由于受到不同患者經驗的影響,在術中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偏差,嚴重者可影響手術效果。3D打印導板技術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精準醫療技術,該技術應用CT骨掃描數據通過3D打印技術重建患者病骨模型,并設計截骨或髖臼銼磨導板,應用導板在術中進行截骨或髖臼銼磨,提高了手術的準確性及手術療效,代表了當前國內外最先進的關節外科技術,是精準手術的準確體現。
目前濱醫煙臺附院關節外科已經成功對多例復雜關節置換手術患者應用3D打印導板技術進行手術,取得了很好效果,標志著該院關節外科醫療水平已經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隨著關節外科的不斷發展,每年來濱醫煙臺附院進行關節置換的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僅2018年3月份關節置換手術數量就達到40臺。3D打印技術的開展,為復雜關節畸形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手術治療提供了可能,也使該院復雜關節置換的手術效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專家簡介
王兆杰: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外科主任、骨關節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貴州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細胞生物治療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創傷骨科分會委員,廣東省醫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貴州省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委員。《中國骨質疏松雜志》(北大核心期刊)副主編,《西部醫學》雜志編委,《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志和《中華實驗外科雜志》執行編委。
獨立完成帶血管的皮瓣、肌瓣及骨移植,人工全髖、全膝關節置換術,膝關節鏡手術,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加TLIF手術,頸胸腰椎前路或后路脊髓減壓及植骨內固定術,經皮椎體成形術,胸腰椎結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術,髖臼、骨盆和四肢長骨折各種鋼板及帶鎖髓內釘固定術,骨腫瘤保肢手術等。現工作和研究的重點是軟骨組織工程、干細胞生物治療技術、骨質疏松性骨折病理機制及圍手術期正確處理、骨科微創技術如關節鏡、PVP技術的開展。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