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3D打印面部和活體皮膚的機器人
時間:2024-07-04 10:01 來源:南極熊 作者:admin 閱讀:次
機器人皮膚的挑戰
設計用于與人類互動的機器人通常需要類似皮膚的覆蓋物,以模仿人類皮膚的外觀和功能。傳統材料無法實現這一點,特別是自我修復和逼真觸覺反饋等功能。使用由活細胞和細胞外基質制成的培養皮膚因其天然功能而非常有前景,但將這種活體皮膚牢固地附著在機器人身上非常困難。

△ 將皮膚組織與機器人結合
解決方案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東京大學竹內翔二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受皮膚韌帶的啟發,開發了“穿孔式錨”。這些錨是使用 3D 打印技術在機器人表面制造的小 V 形孔,用含有皮膚形成細胞的膠原凝膠填充這些孔,為皮膚創造一個牢固的附著力。
錨點由總部位于日本大阪的 Keyence 公司生產的 AGILISTA-3100 高精度 3D 打印機制作而成。該打印機采用材料噴射技術,利用紫外線固化樹脂制作精密部件,能夠制作高分辨率原型和功能部件,層厚度可達 15 微米,特別適合需要精確可靠的 3D 打印的應用,是制作本研究中所需的復雜結構的絕佳選擇。為了確保膠原凝膠能夠很好地滲透并粘附在錨內,3D 打印設備的表面需要經過等離子處理。這種處理使設備更加親水,增強了凝膠在孔內擴散和粘附的能力。然后將膠原凝膠引入錨中并使其凝膠化,形成穩定的皮膚附著點。

△ 工程皮膚組織及其與機器人特征下層復雜結構的粘附受到人體組織中皮膚韌帶的啟發
測試方法
研究團隊使用穿孔型錨來創建覆蓋有皮膚等效物的 3D 面部模型,以測試該方法的有效性;團隊還構建了一個能夠微笑的機器人臉效果較好,表明等離子處理顯著提高了凝膠對錨的滲透性,從而使皮膚更牢固地附著。
根據《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細胞報告物理科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經過等離子處理的錨具有更好的潤濕性”,使膠原凝膠能夠更有效地滲透到錨中。提高了皮膚的附著力和穩定性。該方法已成功應用于制造復雜的 3D 形狀,例如面部模型,并展示了在機器人臉上創造逼真表情的能力。

△ 新的錨定方法可以使靈活的皮膚組織與相對平坦的機器人笑臉相適應,皮膚變形而不會限制機器人,隨后恢復到其原始形狀
哈佛大學生物工程研究生 Michio Kawai 表示:“能夠在手掌大小的實驗室芯片上重現皺紋形成,可用于測試旨在預防、延緩或改善皺紋形成的新型化妝品和護膚品。”他在東京大學就讀期間曾參與該項目,并于 2022 年與 Takeuchi 一起發表了論文《Living skin on a robot》(《機器人上的活皮膚》)。Kawai 和其他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可控制的機器人手指,上面覆蓋著活體皮膚組織。機器人手指上有活細胞和支持有機材料,可實現理想的形狀和強度,適用于需要輕柔觸感但又需要堅固耐用的應用場景。
生物機器人發展前景
盡管網上許多人都對這種“現實”的進步感到擔憂,甚至將機器人的臉與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中虛構的生物工程人形復制人的臉進行比較,但這項創新對生物混合機器人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生物混合機器人技術相對較新,它將生物材料與機器人系統相結合,創造出更逼真、功能更強大的機器人。
竹內翔二教授是生物學和機械工程交叉領域的先驅。到目前為止,他的生物混合系統實驗室已經制造出使用生物肌肉組織行走的微型機器人、3D 打印實驗室培育的肉、可愈合的人造皮膚等。在研究人造皮膚時,竹內翔二覺得有必要進一步發展機器人皮膚的概念,以改善其特性和能力。
Takeuchi 表示:“在之前研究一種覆蓋著人造皮膚組織的手指形機器人時,我感到需要讓機器人特征與皮膚的皮下結構更好地粘合在一起。通過模仿人類皮膚韌帶結構,并在固體材料中使用特制的 V 形穿孔,將皮膚粘合到復雜結構上。皮膚的自然柔韌性和牢固的粘合方法意味著皮膚可以隨著機器人的機械部件移動而不會撕裂或剝落。”
將活體皮膚附著到機器人上的技術可以推動多個領域的發展。例如,使用具有自愈能力的活體皮膚可以延長機器人的使用壽命并降低維護成本。更逼真的機器人可以改善社交和醫療保健環境中的互動,因為逼真的外觀至關重要。

△ 東京大學教授竹內正二
盡管這些突破也帶來了倫理方面的考慮,例如生物部件的處理和福利以及栩栩如生的機器人的社會影響,但生物混合機器人領域仍在不斷發展。這類創新可能是彌合生物和機械系統之間差距的關鍵,為下一代機器人發展鋪平了道路。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