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成為作家嗎?
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成為作家嗎?
當下,人工智能的崛起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個話題也成為人類社會的熱點話題。
10月30日下午,由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文藝美學專業博士導師、創意寫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生主講的2024年第七期“上海市文聯文藝家大講堂”《chatgpt對文學的影響》在文藝會堂舉行。張教授與在場觀眾探討了人工智能(ai)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影響,特別是gpt模型在文學創作中的潛力和限制。他指出,盡管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但其在文學創作方面的能力仍無法完全取代人類。
人工智能源自文藝對未來社會的遐想
張生首先談到人工智能與文學之間的關系。他說,當下社會上一些認知不深的人認為,似乎只要有人工智能,只要有計算機,只要有理工科就可以推動這個社會進步,可以推動歷史的變遷,這個錯誤認知在人工智能界表現得尤其明顯。但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人工智能,包括我們對于未來社會的遐想,最先出自于非常了不起的作家、詩人、文藝創作者對未來的暢想。實際上我們所想象的人工智能或者是機器人,在小說、詩歌、繪畫里早就出現了。比如說瑪麗·雪萊寫了我們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而后弗蘭肯斯坦還成為了一個專門的詞匯,來形容合成人。
話劇《弗蘭肯斯坦》
還有比如馮內古特的《艾皮凱克》(epicac,1950),菲利普·迪克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78)曾改編為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正是有了人文藝術的偉大的想象,把想象變成小說、詩歌、電影、電視以后,才真正激起人們對人工智能的可能性研究的興趣。
電影《銀翼殺手》
人工智能與chatgpt
接著,張生介紹了目前在文學創作上最知名、最有用的模型chatgpt。chatgpt的全稱是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2022年11月30日,openai公司發布,這個人工智能對話模型在主頁上自稱為“優化對話語言模型”(chatgpt:optimizinglanguage modelsfor dialogue),可譯為“扯淡: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或者簡單地說成“扯淡生成器”。
在chatgpt之前,類似的還有蘋果的語音助手siri、微軟語音助手cortana以及小冰(xiaoice),還有google的assistant。但chatgpt更進一步,它不僅會和人聊天,進行復雜的問答對話,還可以生成各種文本,不僅有學術性的論文,還有文學性的詩歌、散文等。
張生介紹,有觀點認為chatgpt所生產的知識是以往知識的重復甚至剽竊。如喬姆斯基指出,chatgpt只是一種高級剽竊的工具,“它從海量數據中發現規律,并且把這些數據串聯在一起,使它看起來或多或少像是人寫的關于某個主題的內容”,他表示認同。
他認為,chatgpt生成的文本是對已有或現有知識的重構,因為它是通過學習天文數字的汗牛充棟的知識積累后在“集體的智慧”上的“結晶”。盡管gpt可以生成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但其創作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已有文本的模仿和轉換上,而非真正的創新或情感表達。
chatgpt對文學創作到底有沒有影響?
既然人工智能有了不起的學習能力、組合重組和編輯已有文學知識的能力,同時又有強大的架構故事的能力,那么人工智能在文學創作上到底能做些什么?張生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察人工智能的文學創作能力。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chatgpt或者人工智能文學創作大模型最重要的能力體現在文學藝術創作上,就是它的形式。chatgpt所具有的文學創作能力主要是一種文學“形式”的運用能力,而文藝的形式正是文藝之所以為文藝的最重要的因素。比如,在文學的各種文體中,詩歌的形式性最強,也更容易規范或“計算”,所以人工智能特別擅長詩歌。
但相對的,與真正的作家或詩人相比,人工智能不僅自身存在情感的匱乏,其所創作的作品也同樣缺乏情感。而文學藝術之所以成為文學藝術,是把人的情感體現出來。創作者是從情感邏輯升華為形式邏輯,而人工智能是從形式出發進行形式的創造,缺乏情感,像觸動我們心扉的梵高那樣的繪畫,它創造不出來,盡管它創作的繪畫可能比梵高的向日葵畫得更美,但是缺乏梵高的作品所表現出的瘋狂勁。
最后一點是,chatgpt沒有主體性。我們閱讀一篇作品,如果我們知道它是機器寫了以后,我們可能最多看一遍以后就不會再看了。如果一個藝術作品它沒有人閱讀的話,它就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藝術性。其次,chatgpt雖然能進行創作,但卻從一開始就并非在“自由”的狀態下寫作,加上其所創作的作品也因缺乏意向性的讀者,對現實的介入也就失去了針對性,介入的強度自然也較弱。
人工智能對文學創作的現實與未來的影響
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文學創作上的優缺點都非常明顯,那么它到底對于我們的現實和未來會有什么影響呢?
張生認為,從目前chatgpt所具有的創作能力來看,它可以對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產生真實的影響。對于作家的創作實踐來說,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可以幫助創作者增強形式架構能力,還有對文學的形式理論尤其是敘事理論的研究提供助力。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對文學的教育產生實際的影響,大力改善和提升文學創作教育。
我們也應看到,正是chatgpt所具有的可以不斷增強的學習能力和運算能力,使得其在對以往的知識學習的同時對知識的重構的各種可能性也前所未有的增多,其產生新的知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不僅對人的啟發也會越來越大,而提供給人“創造”知識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多。
張生總結說:“真正的文學藝術其實是非常個性化的,它與作家的情感息息相關,一切的文學最無法舍棄的就是作家獨特的情感和人生的感受,人工智能目前很難擁有。所以我覺得最終文學的進步、藝術的進步還得靠熱愛文學藝術的朋友一起來創造,還是要靠我們‘人肉’來創作,而不是人工智能來創作。以后也許它能夠給我們提供更高的動力,甚至取代人,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們應該繼續探索和創新,以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文編 | 忻穎
美編 | 音云
攝影 | 蔡晴
部分圖片來源于包圖網
上觀號作者:上海文聯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