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駛入應用爆發前夜 產業應用規模落地仍待時日
ChatGPT3.5的發布引發生成式AI發展浪潮后,至今已近兩年,如今,人工智能行業已從此前的“百模大戰”進入到發展新階段,這一階段,大模型會出現幻覺、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等問題已基本消除,各類面向企業級、消費端的AI原生應用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值得一提的是,業界普遍認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最大的價值在產業應用,未來人工智能應用會像當下的OA軟件、ERP(企業資源管理)軟件一樣在產業界普及,因此人工智能應用產業落地之路如何走,至關重要。
受訪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人工智能應用在產業界落地仍需解決企業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企業購買力以及落地應用場景等幾大問題,預計實現大面積、廣泛落地仍需5到10年,屆時人工智能將真正轉變為生產力。
AI應用加速涌現
“要想基于大模型開發應用,消除幻覺是必須的,如果模型總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就不會有人信它,就不會有應用,但過去這24個月,大模型最大的變化就是基本消除了幻覺,它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大大提升了,這讓AI從‘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變得可用、可被信賴,AI應用的時代是真的來了,AI應用群星閃耀時刻即將迎來。”近日,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如此表示。
李彥宏所言,并非空穴來風。據百度披露,截至11月初,百度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調用量超15億,相較5月的2億,增長7.5倍,相較一年前的5000萬次,增長約30倍,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已經幫助客戶精調了3.3萬個模型、開發了77萬個企業應用。
“AI應用正率先在B端爆發。由企業級大模型工程平臺、異構算力平臺組成的新型AI基礎設施,將替代傳統云計算,為大模型應用在企業生產力場景中的規模落地提供關鍵支撐。”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表示。
蘑菇物聯作為通用工業設備領域的首家工業AI科技公司,以AI賦能低碳智造,打造新一代AI精益能源管理平臺,實現企業通用工業設備及其組成的公輔能源車間的AI智能預測+AI智能控制。其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通用工業設備領域專用的AI大模型——靈知AI,用數智化技術幫助工業企業實現智能、綠色低碳化發展,目前已滲透至公司售前、交付、運維、產品等四大主要工作板塊,且正加速B端商用落地,靈知AI行業大模型目前已服務超1600家工業企業,為社會節省近18億度工業用電,相當于減少超8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蘑菇物聯創始人&CEO沈國輝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當下行業推出的AI應用,是基于大模型、小模型(傳統人工智能技術)或兩者結合的AI應用的統稱,大小模型相結合將成為行業主流技術趨勢,因為在不同場景,大小模型各具優勢,且大模型運行所需算力更大,實際落地過程中,大小模型將根據需求提供服務。
金蝶近日推出了國內企業管理領域首款AI原生移動應用蒼穹APP,該應用可實現自然語言交互并理解用戶意圖,面向企業級用戶提供財務、差旅、法務、企業管理等服務,此前,今年5月,金蝶還曾推出超級智能AI管理助手Cosmic。
行業人士告訴記者,AI應用的涌現,不局限于APP、AI助手、智能體、垂類大模型,或融合了大模型技術的綜合解決方案等不同表現形態。
“智能體是AI應用的最主流形態,即將迎來它的爆發點。”李彥宏表示,百度在發展AI應用方面,不是要打造一個超級應用,而是要幫助更多人、更多企業打造出數百萬“超級有用”的應用,即為行業加碼AI應用提供技術等賦能。
產業應用落地是關鍵
隨著AI應用不斷涌現,應用加速落地是關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科技、人工智能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展大模型方面,行業普遍認為,大模型最大的價值在產業,而不是在C端消費者層面。
“目前已經發布的大模型中,不少會作詩,但盤古大模型不寫詩,只會做事,因為它要深入到各行各業中去,賦能行業創造價值,盤古大模型要讓每個行業、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專家助手,我們始終堅持AI for Industries的戰略,在深耕行業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CEO張平安曾表示。
金蝶集團總裁章勇也表達了AI對于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AI時代,未來所有的企業應用都需要用AI重構,實現每一個企業的應用都是智能應用。
“智能應用有利于企業應用實現三方面改善,一是用戶體驗得到改善,用戶與應用的交互方式變得更自然;二是流程得到重塑與改善,在一些流程的執行方面能夠通過AI的能力,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三是決策分析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引入生成式AI的能力,AI應用可自主理解用戶意圖,幫助進行分析和決策。”近日,金蝶中國執行副總裁、大型企業事業部總裁趙燕錫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那么如何實現AI在企業的應用落地?趙燕錫表示,企業首先要建立AI優先的新思維,其次要找到AI場景,要從體驗、流程、決策三方面找到場景痛點,以痛點驅動、價值驅動AI革新,另外也需要選擇一個好的企業級AI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企業可開發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AI管理應用,同時還需要準備好數據、算力設備,并構建AI體系,建設對應的組織、人才、機制、創新和容錯文化,為AI轉型保駕護航。
“企業數據的質量,對企業AI化、數智化轉型至關重要,另外,企業應用AI需由場景驅動,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華為董事、質量流程IT總裁陶景文表示。
沈國輝告訴記者,目前,企業級AI應用在產業商業落地方面,仍面臨企業對人工智能技術認知與購買力不足的問題,不少企業還沒有認識到利用AI技術進行轉型升級,將有助于企業發展越來越好,同時經濟下行環境下,很多企業表示沒有足夠富余的資金投入至AI應用方面。此外,企業還擔心公司自身數據容易外流。因此,蘑菇物聯致力于用AI技術為客戶降本增效,創造可測量可驗證的價值。
麥肯錫去年年底發布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僅9%的中國企業計劃憑借部署AI實現超10%的營收增長,僅有7%的中國企業稱AI對稅前利潤的貢獻率突破20%。原因是,企業需要衡量部署生成式AI的投資回報率。
不過,在企業轉型成本方面,算力作為企業AI化、數智化轉型的重要成本,去年至今一直呈下降趨勢。今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騰訊云等幾家主要云廠商旗下主力模型價格都降低了90%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利于降低整個產業鏈調用AI的成本。
產業應用規模落地仍待時日
AI應用加速推出,并非意味著AI應用已進入規模落地階段。
“現在在B端、C端層面,使用或購買AI應用仍屬于錦上添花,并非個人或企業剛需,未來,當所有的企業都在主動地、大范圍地購買AI應用時,AI技術在各行各業的落地(應用)將真正迎來爆發,人工智能也將真正轉變為生產力,預計還需要5-10年。”沈國輝對記者表示,未來,企業購買AI應用就像現在企業購買OA軟件、ERP軟件一樣普遍,沒有購買AI應用、使用AI技術的企業必將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趙燕錫也強調,確實大模型剛發布時,大家期望都比較高,希望它能顛覆一切,解決一切,實際上,企業場景相對非常復雜,AI在產業領域的滲透,是緩慢而堅定的趨勢,需要一點一點來做。
沈國輝認為,當下人們對AI技術發展的期望落差,來源于大模型剛發布時給人們帶來的遠超心理認知的那種驚艷感,“生成式AI曾帶給社會帶來兩次驚艷感,一次是ChatGPT3.5發布時,一次是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發布時。這就像人們第一次見一位絕世美女,會感到非常驚艷,但如果天天見,就不會再產生這種驚艷感了。實際上美女沒有變,甚至是通過化妝等變得更漂亮了,變化的是人們的心理預期。預計生成式AI下一次給人們帶來驚艷感的地方,在具身智能上。”
據了解,具身智能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實體形態,有望成為AI的最終載體,它最大特質是能以主人公視角自主感知物理世界,用擬人化思維路徑去學習,從而做出人類期待的行為反饋,而不是被動等待數據投喂。
“最牛的人工智能其實就是一個無所不知的人,具身智能簡單說就是,未來機器人能像人一樣讀懂人的眼神、在互動中真實捕捉對方內心所思所想,會哭會笑,甚至會像人一樣用眼神交流。”沈國輝說。
目前英偉達、特斯拉、華為等企業均已布局大模型+具身智能賦能的機器人業務。
其中,華為布局具身智能已多年,其圍繞具身大模型積極布局相關根技術與產業創新賦能,并已與超百家企業共同搭建了具身智能生態圈。11月15日,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宣布正式運營,該中心由華為與深圳前海合作區管理局共同合作建立,擬共同打造世界級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當日,該中心與樂聚機器人、大族機器人、拓斯達、中堅科技、中軟國際、禾川人形機器人、兆威機電等16家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
云天勵飛則參股深圳國創具身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云天勵飛表示,公司對未來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前景看好,并提前布局AI芯片、多模態大模型領域在具身智能領域的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靈巧手作為具身智能機器人的關鍵部件,其性能直接影響機器人的操作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近日,兆威機電推出了其最新研究成果——手指集成驅動的高可靠靈巧,其可精準模擬人手部的抓握等精細動作,可適應工業生產、特種作業、生活服務等復雜多變的操作環境,為各種應用場景提供高效、智能的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