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3D打印技術在足踝外科的應用價值
時間:2015-11-25 11:57 來源:國際骨科學雜志 作者:中國3D打印網 閱讀:次
![]() 足踝部具有骨骼及關節數量多、形態復雜、體積小等特點,故該部位創傷診治一直是骨科領域的難點之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3D打印技術應運而生。借助于3D打印技術快速、個體化的優勢,一些足踝部位研究難點得以突破。 1、個性化足踝矯形器定制 足踝矯形器是一種用于控制足踝部運動的裝置,可用于固定關節炎、骨折損傷部位和糾正足踝部畸形。批量生產的足踝矯形器型號有限,無法提供個體化服務以實現最佳矯形效果。定制的足踝矯形器雖解決了上述問題,但其制作耗時長且對工藝技巧要求高。 3D打印的足踝矯形器應用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形技術,在大幅降低個體化足踝矯形器制作難度、縮短制作時間的同時,可實現與定制的足踝矯形器相同,甚至更佳的效果,且在抗壓力和抗扭力等方面表現良好。目前應用3D打印技術制作的足踝矯形器在各種測試和實驗中均表現良好,投入臨床應用前景可期。 2、足踝部骨骼模型 足踝部骨骼多、形態復雜,對該部位進行手術需術者具有扎實的解剖知識、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完善的術前設計。即使具備上述條件,患者個體化差異仍可導致手術難度增大和操作時間增加。 術前制備足踝部骨骼3D打印模型,可提供逼真的模擬手術環境,幫助術者對手術部位進行全面觀察和了解。此外,足踝部骨骼3D打印模型還可用于術前預復位、術中鋼板螺釘置入及內固定模擬。導向模板有助于骨折復位、鋼板預彎、內固定物置放位置及角度確定、截骨矯形術設計等,因其能減少手術難度、增加手術準確性、減少術中X線透視使用次數,在臨床上具有較為樂觀的應用前景。 3、植入物個性化設計 足踝部損傷常會造成骨骼缺損,此時需進行適當的植骨以重塑其結構完整性。但由于足踝部骨骼結構復雜,骨骼缺損呈不規則狀,因此對植入物塑形常在術中耗費大量時間。 利用3D打印模型,可在術前即應用3D打印技術制備個體化骨片和假體,不但節省手術時間,還能實現更好的匹配。目前3D打印技術主要用于預處理鋼板,經3D打印技術處理的鋼板較傳統鋼板更能個體化地適應患者骨骼情況,從而達到更佳的療效。LeUkers等應用3D打印技術打印羥基磷灰石支架并在其上培養干細胞,使這些支架成為類似人體骨骼的結構。3D打印技術可構造出任意形狀的物體,因此其在足踝外科中的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 結語 應用3D打印技術制作的足踝矯形器不僅能實現個體化治療,還能減少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對復雜的足踝外科手術,3D打印模型和導向模板不僅能減少手術難度、減少術中透視次數,更能增強手術精確性。此外,3D打印技術也可應用于制造個體化植入物,隨著3D打印模型表面處理和幾何精確度等技術的進步,3D打印技術在直接打印植入物方面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文章摘自:國際骨科學雜志2015年第36卷第1期) |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