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領域的新時尚:讀科幻小說
虛擬現實公司為開發更好更廉價的設備已經很努力了,比小四還努力。但它們還是不知道如何讓虛擬現實成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不得不劍走偏鋒,想向科幻小說學習經驗。
據紐約時報了解,Oculus會給每位新員工發一本科幻小說《玩家一號》(Ready Player One);另一家知名的增強現實技術公司Magic Leap則前年剛走入公眾視野沒多久,就聘請了科幻作家Neal Stephenson擔任“首席未來主義者”;而微軟HoloLens其名就是在致敬星際迷航中的全息甲板holodeck。
Oculus創始人Palmer Luckey認為,科幻的好處是想像豐富的人會幫我們了解到技術應該如何使用,提供許多優秀的點子。隨著三大廠Oculus,索尼和HTC設備發售的臨近,這種與科幻結合的需求也越來越緊迫。
用戶如何與虛擬世界交互仍是一個未知領域,這或許是科幻的作用所在。是科幻在塑造虛擬現實公司推廣技術中用的語言,影響體驗的類別,甚至為開發者提供長期的目標。
《玩家一號》或許是最適合虛擬現實的一部小說,其中的故事發生中全球虛擬現實網絡Oasis(綠洲),人物角色也在網絡中上學,社交,進行尋寶游戲。該書出版于2011年,作者是Ernest Cline,而當時Luckey也在著手開發Oculus的早期原型。他說過,很喜歡的一個小說設定是,人物都會用一種全身套裝來控制虛擬角色,而不是像黑客帝國那樣腦后插管。他還認為書中的設定都很可行,并不瘋狂。
Oculus如此鐘情于科幻,以致于去年為出席自己開發者大會的人提供了3000本《玩家一號》,而且公司總部的會議室都以科幻小說中的名字命名,比如用了全息甲板holodeck,Oasis和Matrix,以及知名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游者》Neuromancer。
Cline寫小說的部分原因是,他不明白虛擬現實為什么還沒在現實中普及開。他還去Oculus給員工上過幾次課,并認為在虛擬現實上“Palmer也有一樣的動力”。像《神經漫游者》那樣的巨著,影響的可不止是作家,還有商人。
至于硅谷的Nerd們,讀科幻小說并不是需要老板推動的事,畢竟這就是他們的精神糧食,應該沒有工程師不知道千年隼號。毫無疑問,科幻影響了科技的方方面面,從手機到機器人到太空探索。
不過科幻與虛擬現實的關系也有其獨特的一面。虛擬現實要讓人相信他們存在于一個事實上并不存在的地方,扮演一個并不是自己的人。
Magic Leap則比一般的公司更激進,它聘用了三位科幻及幻想小說家,其中最知名的就是Stephenson,他在1992年出版的小說《雪崩》中描繪了虛擬世界Metaverse。在一次訪談中,他雖然沒有透露自己具體做什么,但提到是一些“內容項目”。他還認為,科幻小說和電影在把科技公司員工聚焦在共同的理想下很有用,這一過程“不需要PPT”。
不過還有一個科幻小說的主題少有人談及:虛擬現實的反烏托邦一面。小說中關于虛擬現實的負面影響有上癮,與現實脫離關系,以及環境的異化。這些并不能成為虛擬現實設備的賣點。即使不是出于利益的考慮,像Oculus那樣的公司也會對未來保持樂觀,這可能是出于企業的天性。
另外,即使科幻對科技公司有借鑒意義,但不可能幫助解決技術難題,而作家也會忽略技術細節。至少在小說中機器不需要重啟,就算是對作家來說,它們也比現實中的設備有趣得多。
科幻小說中的內容就像一粒種子,可能要等數十年才能發芽。在上世紀70年代的星球大戰中就出現了全息棋類游戲,如今我們才有Hololens那樣的設備,可以在眼前疊加一層數字影像。你看的科幻小說,可能就是虛擬現實的未來。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