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用VR開始趕上軍用VR,后者會被取代嗎?
虛擬現實(VR)技術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了,只是這幾年開始在民用的消費市場興起。以前當VR還不為多數大眾所知時,它的應用主要是在一些B端領域,其中一個重要的是方向是軍用VR。
隨著民用VR的迅速發展,開始趕上以前只在軍事領域應用的技術,以前的軍用VR技術是否會被取代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來了解一下所謂的軍用VR。
軍事仿真虛擬訓練系統DSTS
上面這張圖展示的是第7次美軍多國聯合訓練總部的DSTS(Dismounted Soldier Training System)系統,圖中是荷蘭士兵。
DSTS是一個全身式的VR系統,它可以讓士兵在虛擬世界里訓練戰術和團隊作戰能力。相對于民用VR,這個系統的歷史要長得多,早在2011年就有公開的DEmo展示。
這套系統由Intelligent Decisions公司開發,其圖像開發用的是CryEngine游戲引擎,處理性能則來自背包式電腦,而頭顯其實并不是頭顯,而是做在頭盔里的,耳機也是如此。身體的運動和位置追蹤使用的則是穿戴式的慣性傳感器(IMU)。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熟悉,沒錯,現在的很多商用虛擬現實解決方案和這套DSTS非常像。實際上,隨著民用VR技術的發展,它們已經達到甚至趕超軍用系統的水平。
用民用VR技術做一套DSTS?
如果你想自己建造一套DSTS系統,不僅有可能,而且選擇有很多。慣性動捕可以用YEI的PrioVR追蹤系統,或者是諾亦騰Perception Neuron解決方案。頭顯可以用Oculus Rift、HTC Vive,或者是眾多的國產頭盔。室內定位有Valve開發的Lighthouse,以及很多商用解決方案用的攝像頭光學追蹤。
輸入設備方面,有HapTech的仿真槍控制器,還可以再加上Sixense STEM的位置追蹤。最后再背上一臺性能強大的游戲電腦,一套系統就出來了。它甚至可能會超越軍用的DSTS。
理論上確實是如此,但這是否過于簡化了呢?
民用VR與軍用VR的差距
確實如此,雖然技術上很類似,但要滿足軍用需求顯然不是這么簡單的。一位承包過美軍DSTS項目的人在Medium上發表的文章中講述了做軍用系統的各種要求。
比如,軍用系統要求能夠在世界各地運行,適應當地的電網和無線網絡;士兵負重不能超過164磅,意味著重量上的控制;所有部件包裝起來不能占據超過100平方英尺的空間等等,類似的要求有多達1013條。所以如果只是將DSTS當成一個VR第一人稱射擊游戲,顯然是低估了軍用系統的。
那么民用VR到底趕上了軍用VR多少呢?從事軍事仿真技術的華如科技陳敏杰認為,說民用VR趕上了軍事水平是不對的,只能說是低端的趕上了。
“對軍事來說是仿真,對民用來說大家更多接觸的是VR,而VR只是仿真的一小部分,”他說。“兩者相差太大了,比如說導彈的彈道仿真,對藍方的兵力模擬,CGF等就不是VR。”
他還表示,雖然現在的六自由度平臺廣泛地被一些游戲設備所采用,但是軍用的載重可能需要幾噸甚至更高,響應時間要求更短。
(注:物體在空間具有六個自由度,即沿x、y、z三個直角坐標軸方向的移動自由度和繞這三個坐標軸的轉動自由度 。因此,要完全確定物體的位置,就必須清楚這六個自由度。)
最后,其實很多民用科技公司都想獲得政府合同,卻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刷下來,比如安全、維護或是性能上的問題。這些都說明,民用VR技術應用于軍事領域,顯然不是簡單加持就可以。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