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石家莊市第三醫院創傷骨科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一例骨盆骨折手術,通過等比例立體模型術前模擬,提高了手術精準度,減少了手術對患者的損傷。據介紹,屬醫工交叉學科的3D打印技術應用于骨科臨床治療,較適合于解剖部位復雜的骨折損傷,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
復雜的骨盆骨折手術
用上了3D打印
隨著聲聲尖銳的呼嘯聲,一輛救護車匆匆駛進了石家莊市第三醫院。救護車帶來的這位男性傷者不幸遭遇了車禍,醫生們在為他緊急處理了傷口、止血抗休克,穩定其生命體征后,詳細檢查發現,這位傷者除了腿部外傷及大面積血腫外,還有較嚴重的骨盆粉碎性骨折。由于骨盆本身解剖位置就比較復雜,再加上患者傷情嚴重,使得手術難度增加。在此情況下,該院創傷骨科將先進的3D打印技術應用于此處手術,通過3D打印出的等比例立體模型,清晰觀察患者骨盆骨折傷情,并在術前依據模型進行了模擬手術預演,并在術中同時配合CT進行驗證,降低了手術操作的難度,提高了精準度;同時由于可通過模型明確骨折部位及骨折修復的內置物的放置位置,手術不需大切口,極大地減少了手術對患者的損傷,也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目前,該患者骨盆復位、穩定性良好。
3D打印如何“治病”
“目前臨床上因車禍、高空墜落導致的創傷比較常見,而且其中傷及胸椎、腰椎、脊柱、骨盆等重要部位,所造成的嚴重骨折的情況也很多。”石家莊市第三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常軍英表示,骨折尤其是像骨盆、脊柱等重要部位的骨折必須要及時復位治療,否則就會導致肢體殘疾等多種并發癥。以骨盆骨折為例,由于盆腔結構疏松,外傷骨折后盆腔內出血較多,因此在受傷后一般先為患者進行抗休克、抗凝、糾正失血狀態,幫助其度過受傷后的應激狀態,待其生命體征穩定后就要及時進行手術,幫助骨折部位的復位。通常骨折較為嚴重的患者需在傷后七到十天內進行手術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就可對傷者的康復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仍以骨盆骨折為例,若不能及時復位,可導致患者日后雙下肢不等長,骨折部位的畸形愈合還會導致下腰背部的持續疼痛,影響患者正常行走功能,降低生活質量;而且骨盆附近大的神經血管也很多,若骨折傷及這些神經血管,也可導致大小便失禁、排便困難等不同的并發癥。
對于骨盆骨折等復雜性骨折,傳統的手術方法需要在大量X線、CT透視的基礎上,大面積暴露患處,也就是說需要較大的手術切口,無論是對于患者還是醫生,都是一個大手術,都需要面對很大的風險。好在科技水平的發展為手術技術的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常主任介紹,針對骨盆骨折手術的復雜性,在此次手術中他們嘗試將醫工交叉學科的3D打印技術應用于手術中。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計算機將CT、X線檢查等采集到的骨折信息傳到打印機,打印出傷者骨盆的等比例立體模型。“相對于CT、X線檢查等提供的二維信息,3D打印出的骨盆模型能更準確、更全面地看到骨折部位的真實情況,這對于手術設計是很有幫助的。”常主任指出,在正式手術前,醫生可以在這個立體模型上進行模擬手術,可詳細定位需要放置修復內置物的具體位置,這就給手術操作帶來了更精準的保障,不需要大切口,只根據受傷部位精確切開幾個五六公分的小傷口即可進行手術,這也減少了手術對患者的損傷;同時,在手術過程中也配合CT進行術中驗證,幫助骨折復位,這些都為術后骨盆穩定性的恢復提供了保證。
3D打印對復雜性骨折更有幫助
常主任表示,由于3D等比例立體模型的應用提升了手術的精準度,像骨盆骨折等“大手術”現在就可以變為微創手術治療,縮短手術時間,創傷降低、減少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從而降低了手術風險;而且這也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提升骨盆穩定性。因此,在骨盆、脊柱、胸腰椎等解剖復雜部位的骨折外傷均較為適合應用3D打印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