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中心醫院3D打印技術 實現骨科手術“私人訂制”
▶3D電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戴著3D眼鏡觀看,會給您帶來更加立體的觀影感受。不過3D打印技術應用在醫學領域就是個比較新奇的事了。昨天,記者獲悉,新鄉市中心醫院采用3D打印技術為一位膝關節嚴重畸形的患者完成了膝關節置換手術并獲得成功。
▶這是該院關節外科繼首次在新鄉市開展3D打印技術之后將該技術又推上新的高度,標志著新鄉市中心醫院人工關節置換技術又有新突破,將為更多患有復雜關節畸形病人的治療帶來福音。
患者飽受36年煎熬 中心醫院巧妙救治
2016年新年伊始,52歲的患者郭某一瘸一拐地慕名來到新鄉市中心醫院外科大樓12樓關節外科,找到該科主任付新生主任醫師。
付新生經了解獲悉,36年前,十幾歲的郭某患了膝關節結核,因當時醫療條件所限,只做了膝關節融合術,落下了殘疾,飽受磨難。一年后郭某又因行動不便摔傷,活動后疼痛明顯,勞動力部分下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特別是近三年來,郭某行走時疼痛明顯,每次走路都疼,十分痛苦。郭某走訪了國內的多家醫院,醫生均建議他行膝關節置換術,但因他右膝曾手術過,遺留嚴重畸形,原有正常骨形態喪失,關節置換難度大,風險高。
后來郭某多方打聽到新鄉市中心醫院關節外科以人工關節置換術為特長,手術病例多,效果好,專門找到付新生。
付新生詳細檢查了郭某的關節,發現郭某右膝半脫位,股骨外上髁及脛骨平臺內側骨缺損嚴重,一般截骨模具均不適合,如果憑經驗截骨,誤差大,創傷大,出血量大,手術時間長。
付新生決定應用當今最新科技——3D打印術,術前掃描患者髖、膝、踝等數據,輸入3D打印機,模擬打印還原患者術區骨形態,進而打印出相應截骨模板,手術中付新生按照3D打印出的截骨模具截骨,配合嫻熟的軟組織松解、平衡技巧,順利完成手術,手術一氣呵成,創傷小,時間短,出血量小。手術后郭某右下肢恢復了正常的力線,膝關節獲得了良好的活動度,郭某及家屬十分滿意。
3D打印技術 為骨科患者“私人訂制”
據付新生介紹, 3D技術應用于醫學之前,該類手術實施主要依靠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手術分型和術前手術方案設計,由于影像學片子是平面化的,往往需要醫生有出色的立體空間想象力,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困難很大。
而應用3D打印技術,可以實現手術的“精準度”和“前瞻性”,通過替代假體認識關節部位更為直觀,便于精確進行術中操作,同時還在手術中實現了個體化修復、固定、截骨等。
付新生說,通過“3D打印技術”,骨科患者可以實現“私人訂制”。“患者所需要的關節假體會更適合患者本人,而不像之前那樣都使用統一規格的流水線產品。”付新生表示,3D打印技術在醫學界前景發展廣闊,越來越受歡迎。
究竟3D打印技術是怎樣的呢?付新生告訴記者,3D打印技術屬于一種通過CT掃描把人體的骨骼等硬組織在計算機里重建,建立出1∶1的模型后,通過3D技術打印出來,打印出來的都是樹脂的高分子材料,可以作為醫生制訂手術方案的手術導航模板,3D掃描打印出來1∶1的模具保證了手術的精準性。
付新生表示,針對這類復雜的病例,通過3D打印模擬術區的骨形態,打印出相應的模具,這樣主刀醫生能在手術前更加直觀地了解患者已破壞的骨形態,以便更詳盡、具體評估手術方式,術中截骨更精確、更快速,減少手術出血,縮短手術時間,術后患者恢復得更快。
同時,醫生借用模型可以更直觀地向患者講解病變情況及手術的相關細節,使患者更好地了解手術方案及風險,有利于醫患溝通,減少糾紛的發生。
置換的關節可以使用20年以上
付新生說,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一談到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就覺得很可怕,存在很多誤解,有人認為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就是把膝蓋都切了換成假的。
其實不然,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僅僅是將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再換上一個人工的“關節面”,就像給壞牙安裝一副“牙套”一樣。各種原因導致關節結構發生變化,單純使用藥物治療只能部分緩解疼痛癥狀,而不能改變關節結構的變化,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的目的就是緩解疼痛、穩定關節、矯正畸形,如“羅圈腿”、“X”腿改變關節功能,使原先僵硬活動受限的關節,能夠正常活動,功能得到極大的改善。
有的人認為年齡大了就不能做手術了,其實60多歲的患者才是人工關節置換的黃金年齡,因為這個年齡一般患者身體狀況較好,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并發癥少,而且術后患者劇烈運動少,再加上假體的使用壽命,90%的病人可使用20年以上,如果保護的好甚至能使用更長時間。
人工置換手術一周即可生活自理
很多老年人飽受著膝關節疼痛的折磨,甚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晚年生活質量差,也給家人帶來負擔,但是說到做關節置換手術還是有很多顧慮。如擔心手術后長時間不能活動,需要人照顧。
付新生表示,其實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麻醉清醒后,病人就可以進行抬腿運動,第二天即可下地站立,第三天即可下地扶拐短時間行走,且活動范圍會逐天增加。術后一周病人就可以自己洗臉、上廁所,生活基本能自理。
病人進行正規康復鍛煉后,3個月左右可恢復到正常人的狀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可以重新恢復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交活動中,除了醫生認為不能或者不建議從事的劇烈對抗性活動以外,病人可以進行諸如跑步、游泳、打羽毛球、騎自行車、打高爾夫球、騎馬、舞蹈、打太極拳等各項運動。
還有人擔心手術失敗,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以機械定位為基礎的,術中每一個操作都是由機械定位,這些都是個性化的,是通過術前的精心設計、術中的操作調整來解決的。
據了解,付新生每年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量達400余臺,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并且關節外科建立 “統一服務、統一手術標準、統一療效、統一費用”的標準,以無痛體驗、“7步”查房法、免輸血技術創建了專業化的診療體系,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