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創新模式:心臟病例和藝術模型共存
法絡四聯癥3D打印模型
食指缺失的右腳腳骨3D打印模型
飾品設計過程圖
3月18日,一場主題為“以創新構建未來-先進制造型服務系統”的產業交流會在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王建偉處長、中國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聯盟副秘書長辛勇飛、以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在內的業界專家,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英藍實驗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南京藝術學院等組織機構的代表,紛紛發表主題報告,就先進制造領域的產業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本次主題交流會中,一個創新型的3D打印制造服務型平臺脫穎而出。這個創新型的3D打印制造服務型平臺,通過整合與優化全價值鏈中優秀的合作企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全面升級。據平臺提供方,北京鮮樹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王曉朗介紹:“我們這個系統一方面提供技術平臺,另一方面進行線上線下整合,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比喻為打造3D產業領域的‘淘寶’模式。”
據鮮樹葉科技德國醫療數據中心主任謝衛國博士介紹,該3D打印服務平臺在精準醫療方面,已經與國內外多家醫院和研究中心合作,通過手術規劃和三維重建軟件能快速實現骨科、軟組織的手術前輔助診斷、術前手術規劃等。以心外科室為例,該系統已成功將心血管外科包括房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以及主動脈夾層等多種疾病進行了心臟模型1:1實物3D打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相關科室的醫生在發言中介紹說:“醫療數據結合3D打印技術的使用,改進了傳統醫學技術上的缺陷,降低了手術的復雜度和成本,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醫生和患者溝通,間接地緩解了醫患關系。”
南京藝術學院講師徐炯向參會者介紹了該3D打印服務平臺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應用:“3D打印不僅解決了復雜形態的設計制作難題,讓設計師的創作變得更加自由;也使大眾可借助互聯網平臺遠程獲得數字模型打印定制,并可將個人設計制作的數字模型分享至網絡平臺,實現設計師與制造端,消費端的無縫對接,真正實現眾創。”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王建偉處長在交流會中表示,李克強總理曾在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增材制造在智能制造中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工信部一直推進智能制造試點范例、智能制造云制造平臺,而象如此開放的“制造型服務網絡平臺”以前還沒有推出過,希望在工業與互聯網的融合背景下,將更多的制造資源開放與共享,實現業界的協同良性發展。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