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3D打印實現脊椎完美置換

雷青拿著模型向患者介紹3D打印技術的優勢。 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自3D打印技術映入醫學界眼簾,就注定了它與骨科的姻緣。從2013年起,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在湖南率先應用這一“時髦”科技,至今已造福500余名患者,屬湖南之最,在全國領先。其中多項技術填補省內空白,獲得國家專利10項,多次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2014年掛牌成立長沙市3D打印技術醫學應用研究所,已為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等省內外20余家三級醫院提供相關技術支持。該院骨科被授牌為首批長沙名醫工作室之一。
3D打印為患者實現“私人定制”
走進該院骨科病房的醫生辦公室,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多層展示架,擺放著各種奇形怪狀的“零部件”。“它們都是按照患者人體解剖結構3D打印出的組織結構模型。”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雷青告訴記者,與傳統技術相比,3D打印最大的優勢是為患者實現“私人定制”,而不是過去統一規格的流水線產品。利用這種技術,還能讓手術更加精準,耗時大大縮短。
日前,52歲的常德市民朱先生患上頸椎惡性腫瘤,侵蝕了正常骨組織,可能導致脊柱畸形、骨折,隨時有癱瘓的危險。雷青團隊利用3D打印技術量身定制人工椎體,還定制了椎板作為“雙保險”,植入患者體內,實現與患者脊椎的完美契合。術后第3天,朱先生就可以戴著支具下地行走。此手術在國內尚屬首例。
勇于創新成為“首吃螃蟹者”
新興的3D打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作為市級醫院如何實現全國領跑?這與雷青團隊重視學習、創新密不可分。作為科室主任,雷青將每天早交班后醫護人員的集中學習作為雷打不動的要求,堅持了20年。
3年前,雷青偶然接觸到3D打印技術,預感到其在骨科應用上的巨大潛力。他主動出擊,在全國范圍尋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合作伙伴。終于,一家自主創新的國有醫療器材公司進入他的視野,便主動找上門去合作。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雷青團隊不僅在技術上刻苦鉆研,還要面對很多患者的猶豫、抵觸。這時醫生的溝通能力就非常重要,要通過簡單易懂的表達讓患者了解新技術的好處。
定期回訪提供個性化指導
“醫生不僅手里要有好技術,還要把患者裝在心里。”這是雷青對自己和科室全體醫護人員的要求。
科室每一位醫生的手機都裝著一部微型病歷檔案,包含病人的基本信息、影像資料、出院情況等。“對于每一個出院病人,我們都會定期回訪。”雷青要求,回訪前,醫護人員調出手機中的病歷檔案,有針對性地為病人提供指導。
在雷青的帶領下,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已發展為長沙分科最細的大骨科。在這里,人體的每一塊骨頭、每一個關節、每一處脊椎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專家。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