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造”新骨 患者重新站起來
骨骼是人的“枝干”,一旦骨骼受損傷,可能會導致行動不便甚至落下終身殘疾。近年來,龍華新區中心醫院創傷骨科不斷錘煉技術,革新骨傷醫療技術,為患者打造“錚錚鐵骨”,讓更多骨折患者重新站了起來。
男子多段性骨折
3D打印+數字化鋼板解決問題
3D打印在醫學應用大有文章可做。令人振奮的是,近期,龍華新區中心醫院創傷骨科專家首次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一名“右脛腓骨復雜骨折”患者骨折部位的模型,并進行模擬手術,隨后順利完成一例復雜的脛骨世紀手術。
![]() |
鄧雪峰(左二)拿著3D打印骨模型和團隊成員就傷者骨折情況作討論。 |
26歲男子小史(化名)遭遇車禍,被緊急送至龍華新區中心醫院創傷骨科。CT三維重建可見其右脛腓骨復雜骨折。該院創傷骨科主任鄧雪峰發現,小史傷情嚴重且復雜,右小腿明顯腫脹畸形,還發生了臨床骨科中非常復雜的多段性、開放性、粉碎性骨折。該類骨折在手術中創傷較大,術中容易出現損傷過多軟組織、定位和復位骨折塊難度較大、出血量較多等情況。且患者進行內固定所需鋼板長約30公分,而國內外目前使用的鋼板最長不過23公分。
鑒于小史的傷情,如何縮短時間、降低風險成為手術的關鍵。鄧雪峰仔細研究患者的骨折影像學資料后,征得患者同意,決定創新性地將3D打印技術及數字化個性鋼板進行結合,完成對該患者的治療。
鄧雪峰將小史受傷的右脛腓骨的CT掃描數據傳輸到3D打印設備,按照1:1的比例打印3D全仿真脛骨模型,還原傷者骨折原貌。拿到3D打印模型后,鄧雪峰和團隊進行預手術,并通過分析骨折情況加快訂制一塊適合小史的數字化鋼板。在隨后進行的實際手術中,鄧雪峰及其團隊在患者小腿開出數個小切口,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對接、復位,再利用器械引導,為患者內置數字化鋼板,實現內固定。術后,小史恢復得很好。
據文獻檢索,該例利用3D打印技術結合數字化個性鋼板完成的復雜脛骨手術,在深圳尚屬首例,標志著該院創傷骨科在骨科治療數字化進程邁上了新臺階。
“3D打印技術的應用更具精準度和前瞻性,1:1仿真局部骨折模型不僅能幫助醫師在術前充分了解患者的骨折類型、損傷嚴重程度,還可對實際手術進行模擬演練,術中可對骨折碎片迅速定位,復位也更加精確,所以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小、手術效果佳。”鄧雪峰介紹,該科還成立數字化骨科3D打印轉化研究室,為更多骨折患者訂制“私人化”“個性化”診療服務。
骨折后骨頭不再長
骨搬運技術將其慢慢“拉長”
同樣為骨折患者帶來更佳治療效果的還有骨搬運技術。
去年10月,該院收治一名遭遇車禍的男性患者。該患者入院時,左小腿和足部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小腿皮膚缺損,骨外露。在接受緊急手術時,患者小腿、足部血液不循環,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將面臨左小腿截肢的風險。緊急情況下,該院創傷骨科加入會診、商討,重新為患者制定手術方案。
“患者脛骨為粉碎性骨折,我們利用將近半年的時間,先后清除患者的死骨和毀損軟組織,再進行皮瓣修復。不過,患者左脛骨與右脛骨有等差,且患者休養后受傷骨頭未見再生長。后經討論,我們決定采用Ilizarov技術(即骨搬運技術)。”該科主治醫師林利忠介紹。
所謂“骨搬運”,是指通過人為方法把骨頭切斷后造成骨折,在骨折的遠、近兩端安上環行外固定支架,然后通過這種裝置,持續、緩慢地使兩端延長,延長所產生的空間會通過人體的自然重建功能而生成新骨。
“在這例手術中,我們切斷患者脛骨上段,然后在切斷處和受傷的脛骨下段處均安裝上特殊的裝置——Ilizarov延長器,應用張力-應力法則,每天進行牽伸0.75毫米至1毫米,從而延長下肢。”林利忠說,目前該患者正處于接受牽伸階段,“牽張的過程中,刺激血液加速循環。預計半年后,患者小腿皮肉也能再生出來,這種療法不僅保住了患者左腿,還能助其拄拐杖自行行走。”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