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印骨骼模型再手術 3D打印能為手術“導航”
34歲的李先生(化名)上半年遭遇了一次嚴重車禍:撞上了工程車。不幸中的大幸是,他只是右腳被壓致腳踝骨折關節受損,但這壓傷也讓他吃了不少苦頭。
“前前后后做了七八次手術了,還是不行,沒法走路,一走路就痛,”李先生說,他的腳看上去像是馬蹄形,站不穩,也走不了路。這次聽說杭州市西溪醫院(市六醫院)骨科3D打印技術比較成熟后,決定再嘗試手術。接診的醫院骨科鄭思化醫生說,李先生之前接受了多次骨折復位和皮瓣修復手術,此次手術實際上相當于“矯形”,矯正腳的原有形態,恢復行走功能。
踝關節及后中足融合手術在骨科手術中并不少見。鄭醫生說,傳統的手術做法,需靠患者的CT影像資料來分析傷情,并據此判斷骨頭破壞的情況和位置,對于壞死骨頭一點點截,再一點點做對比,一場手術下來,至少也要3個多小時,甚至更久。
現在有了3D打印技術,鄭醫生首先將CT掃描出來的數據,輸入到3D打印機中,1:1打印出受損的踝關節模型。借助該模型,鄭醫生便能提前模擬手術中的截骨、融合、矯正等環節,待到實際手術中,便“駕輕就熟”。術中病人出血少,還能縮短1/3的手術時間。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