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骨頭成現實
如果人的一根股骨、關節等骨組織壞了,或許將面臨截肢的厄運。因此,用3D精準打印的骨頭置換壞死的骨頭,一直是醫學界研究的重點課題。如今,精準醫學領域3D骨科學在中國取得突飛猛進的成就,其成果領先世界,已經有很多患者避免了被截肢的命運。
日前,由廣西貴港市人民醫院院長譚海濤、廣西醫科大學校長趙勁民、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黃文華聯合創作的國內首部醫學專著《3D骨科學》在廣州購書中心舉行新書發布會及簽售儀式。神秘的“3D打印技術在骨科修復重建中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等多項技術首次揭開其面紗,其在世界范圍內領先的水平,和革命性的意義,值得讀者關注。
本書介紹了3D打印技術在醫療方面的應用趨勢以及在骨科臨床各種疾病治療方面的具體運用,重點介紹了3D打印技術在創傷骨折、拇手指再造、關節置換術、脊柱手術、足踝手術、骨腫瘤手術、小兒骨科及醫療支具等八大類別的具體應用。該書闡述了前瞻性的技術,豐富詳實的案例分析,為骨科醫生深入了解3D打印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提供了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攻克“3D打印個性化接骨板的制造”的是廣州土生土長的企業。據介紹,由廣州雄俊智能科技承擔的攻堅項目,攻克了3D金屬打印的世界性難題,即骨科3D打印內植入物的缺陷和生物力學性能的不足等問題。
但3D打印發展至今,一直受兩個方面的限制,一難在材料,二難在量產。一直為蘋果手機代工的富士康老板郭臺銘說過“打印的手機只能看不能用”,因為這些產品不易加裝電子元件,無法量產。因此,在可見的將來,3D打印似乎更適用于那種小規模、甚至一次性的“高端定制”,像醫學上所用的假肢、假牙、人工關節、耳道助聽器外殼等等。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