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學生用3D打印筆繪制驚世建筑作品
日前,東京大學的一群學生在建筑師隈研吾(Kengo Kuma)的帶領下,使用3D打印筆創建了一個極其復雜的建筑結構。這個建筑——該團隊將之稱為“大型手繪結構”——是創作者們在數字化跟蹤系統的指導下,使用3D打印筆擠出的熱塑性塑料在3D空間里手工”繪制”的。
據中國3D打印網了解,創作者們使用3D打印筆擠出的這些線段通過亞克力桿連接,從而構建出在張緊時有很好的結構穩定性,同時在壓縮時還具有一定強度的對象。這使得該結構比大多數的3D打印結構更加耐用,而使得每個創造者在制造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發揮。該團隊的成員之一Kevin Clement相信該項目可以幫助證明人類的直覺仍然能夠在數字化建造技術中發揮作用。“技術傳統上就是用來自動化和代替人的勞動的。”他說,“但是這種方法的問題在于它未能利用人類直覺在制造過程中的優勢。”
他補充說:“我們相信我們的方法可以改變當前機器制造和人類制造一分為二的現狀。”Clement和他的團隊屬于東京大學的Obuchi實驗室,并作為作為全球30個建筑與城市規劃項目的一部分接受前建筑協會課程主任 Yusuke Obuchi的領導。這個更大的項目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監督的,他同時也運營著自己的研究實驗室。但是具體到Clement的這個項目中,導師則是Yusuke Obuchi。
該團隊到目前為止打造的最大結構是一個小亭子,如今正在新宿的Ozone畫廊展出。為了建造這個作品,他們使用了3D跟蹤系統來實時計算3D打印筆的精確位置,以此來輔助創作者準確地展現自己的意圖。當用戶扣住3D打印筆的按鈕時,材料會從其筆尖噴嘴處擠出。一開始這些材料是熔融的,冷卻下來之后就變成了透明塑料。
Clement說:“對于我們來說,這個系統的有趣之處在于我們可以修改它的形狀以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而且增減參與構建的成員也很簡單,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參與進來共同創作這種復雜的全尺寸結構。
據了解,他們創作的這個建筑結構的是臨時的,預計生命周期約為九個月。但他們也可以使用3D打印筆來添加額外的枝干,來幫助增強薄弱區域,甚至通過調整使其適應新的功能。除此之外,設計師們還想利用這個項目探索制造過程的民主化——即邀請公眾來參與修改和擴展該結構,與此同時他們還想測試該結構在不同天氣條件下的耐久性。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