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矯形器幫助手部癱瘓患者恢復部分功能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關于3D打印假肢的故事。而這一次,天工社要為您介紹的則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Eliza Wrobel為一位33歲的患者制作的3D打印矯形器。這位患者因為一次事故而導致四肢麻痹。這個矯形器的作用就是用來幫助引導或者輔助患者的肢體運動。
據中國3D打印網了解,作為波蘭Wroclaw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一名學生,Eliza是在該校Bogdan Dybala的指導下完成這個項目的。從一開始,Eliza的目標就是通過創建一個矯形器,使得患者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玩他最喜歡的運動——乒乓球,或者能夠抓住一些東西,甚至是抓握一個輕質的啞鈴凳。為了達到這些目標,Eliza不得不使用了一些逆向工程的技術,比如先制作一個患者右手的鑄型和模具,然后在大學里對其進行3D掃描。
當3D模型完成之后,Eliza就開始在CAD軟件中設計各種解決方案。她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使該設計既能夠與患者的手部緊密地匹配,又能夠使其手指得到良好的支持。最終她為矯形器的拇指部分設計了兩個關節,而其他的手指則設計了三個關節,并用一個復雜的杠桿系統將所有部分都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輕便又耐久的矯形器,使患者很容易就能夠實現抓握動作以及休息手部。
據介紹,這個設計總共包含了70個3D打印部件。然后,Eliza使用了一臺ZMorph 2.0 S 3D打印機將其打印出來。該打印機為單擠出機,使用1.75毫米的ABS線材。為了將該矯形器的各個部分連接起來,Eliza使用了很多小的3D打印銷子。得益于ZMorph 3D打印機所具備的打印精度,這件矯形器除了一根用來將其綁在手上的尼龍帶之外,其它的所有的部件都是3D打印而成的。
如今這位患者已經能夠使用Eliza提供的原型完成一些有限的功能,并讓手做一些適度的活動。事實上,Eliza也可以使用這個原型為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制造更多的矯形器。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