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合成樂器模塊,讓聽障兒童“觸摸”聲音
英國人Dimitri Hadjichristou設計并開發出了獨特的玻璃穹頂,擁有像樂高玩具一樣的3D打印合成模塊,能將聲音轉換成視覺和觸覺反饋。該產品取名Vi,幫助耳聾或聽力障礙的孩子體驗不同的音樂,有機會觀看甚至觸摸聲音。
Hadjichristou最初開啟Vi項目是為了完成大學的畢業項目,探索人們體驗音樂的替代方法。研究過程中了解到“音流學”的概念(研究音樂節奏如何產生視覺波),并了解到了蘇格蘭唐納森聾人學校。正是在那兒,他第一次見到了“共鳴板”,通過長木凳傳輸音樂,趴在上面的孩子能感受到音樂的震動。
Hadjichristou立即產生了興趣,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利用共鳴板,造福聽力障礙者。他注意到一件事,當孩子們能夠通過共鳴板控制音樂時,就會更愿意參與其中。因此,他想設計一個面向兒童的簡單產品,把掌控權和音樂都直接交給孩子們。
“給他們控制權,讓他們明白所感受到的聲音,”Hadjichristou說,“這才是項目的關鍵。我想重新設計共鳴板,使其可播放,成為更實用、便于攜帶的發明。”
他想出了一個簡單的漏斗形設計,由模塊化的Korg合成器和裝在木制筒和玻璃穹頂內的揚聲器組成。用戶可以雙手環抱木筒感受震動,而松散的球軸承位于揚聲器頂部,隨著每個節拍在玻璃穹頂內上下彈動,以視覺呈現節奏。
為了讓孩子們能操控聲音,他3D打印了各種像樂高玩具一樣的合成器模塊。這些3D打印模塊通過磁鐵輕松扣合,還可以組合產生不同的聲音。此外,在視覺上以各種形狀描述了相應模塊的動作——例如,一個組件被稱為“延遲”,因此氣泡會逐漸變大。
“為孩子們而設計,所以必須充滿樂趣,” Hadjichristou說,“這些模塊就像積木。你不能僅僅把這些組件放在一個盒子里,它們必須有意義。解釋不同形狀的這些組件,在其中的作用——簡單直觀的設計,告訴孩子做什么。”
他的設計是與唐納森學校的學生們合作完成的,最終成果獲得了壓倒性的支持。不僅孩子們喜歡該設備,而且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孩子以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享受互動。例如,一些自閉癥兒童會盯著它看30分鐘,徹底地被視覺和觸覺性能迷住。此外,盡管定位于七到九歲的孩子,但是一些年齡稍大的孩子也能夠通過移除圓頂,放置其他材料,或將連接的合成器替換成iPod,樂在其中。
最終產品簡單而有效,并能從根本上改變聽力障礙的孩子體驗音樂或其他日常聲音的方式。目前,Hadjichristou正在嘗試將Vi發展成商業產品。已經在唐納森學校獲得巨大的成功,肯定也會在市場上一炮打響。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