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 :用3D打印技術帶千年文物回家
3D打印作為21世紀最具顛覆性的技術之一,不僅滲透到航天航空、醫療、建筑等領域,也開始在文物保護等嚴肅領域大展拳腳,主要體現在文物復制、殘缺文物修復以及文物碎片的拼接等方面。正值國際博物館日(5.18),作為國產3D打印機領導品牌,創想三維特地用3D打印技術再現千年文物——三星堆金面罩人頭像,用科技再現曾經輝煌卻沉睡數千年的青銅文明,向智慧的遠古華夏先輩致敬。
三星堆兩個祭祀坑共出土了銅人頭像50多件,其中,顏值最高的青銅器”戴金面罩的銅人頭像卻只有4件,被放置在博物館內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導致類似于這樣“高大上”文物無法真正走進大眾,親近大眾,然而創想三維通過利用3D打印技術復制金面罩,讓人人可將高冷的“文物”帶回家,供隨時把玩,通過這樣方式使文物“親民”成為了可能。
創想三維3D打印面罩
其實,與傳統制作方式相比較,利用3D打印技術復制這樣的一件文物過程并不繁雜,首先利用3D掃描過對文物進行數字化重建,構建文物真實三維模型,并通過創想三維3D打印機打印出來,最后再對復制文物進行后期處理,包括表面上色、紋飾加工處理等步驟完成整個復制品。整個過程總的算來,要比原來起碼節約一半的時間和成本,值得一提的是,3D打印技術不僅能運用于文物復制,而且能以其與傳統修復手法相比之下的無損、快速、精確等特點,在文物修復中發揮積極作用。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古文物敵不過時間的“腐蝕”,在經過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風吹日曬后,會慢慢損毀或逐漸消失,導致人們無法見到文物的本來面目,也就失去了它的重要價值,起不到見證作用和教育作用。針對這一問題,眾多博物館和文物修復工作者開始利用3D打印機和與3D掃描,使破敗不堪的古文物“起死回生”的同時,也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創想三維3D打印機CR-10S
像這類戴金面罩的人頭像或金面具的文物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再生、無法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在科學研究、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未來,創想三維將持續創新3D打印技術,精益求精,同時我們將以產業布道者的精神,致力于推動中國3D打印行業生態的建設,開發全方位的3D打印設備和解決方案,開拓更多的應用方向,比如文物以及其他優秀傳統文化領域。
想了解更多關于創想三維請點擊:http://www.cxsw3d.com/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