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3D打印教育市場這鍋“夾生飯”要如何煮熟?
記得上幼兒園時,最喜歡做的事兒除了抬頭扯女生頭發,就是低頭玩泥巴,如果能夠將泥巴捏出自己想象出來的牛玩意兒時,就又有了炫耀的資本。小學在臥室角落用椅子圍了一個“實驗室”用廢棄瓶瓶罐罐做各種“實驗”。初中拆卸組裝各種電器機械,那時候的哥活的忒帶勁兒忒有成就感。
然而后來就走上了一條“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之“血淋淋”的道路。當然不是說讀書有錯,只是小編讀呆了,滿腦子全是解題“套路”,童年的科學家之夢為高考“獻上了膝蓋”,基本上算是國內應試教育的現身說法。
而今3D打印機的出現讓小編為學弟學妹們看到了一絲福音,作為“自造玩具的玩具”,它喻教于樂,將游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完美融合,能夠為學校教育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
往小了說,它讓學生多一個接觸高科技的途徑。往大了說,它既可以培養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能改變學校的傳統思維和教育模式,還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為實現我國經濟轉型輸入海量的創新復合型人才,對學生、學校、企業、國家來說大有裨益。可以說是一箭四雕。
既然這么重要那肯定得把3D打印機和學校的關系扯一起研究研究,不然這么對得起哥內心深處那份“情懷”。經過一番仔細研究,也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目前的3D打印教育市場是一鍋需要煮熟的“夾生飯”。
為了說的一目了然,將目前的3D打印教育市場分為縱橫兩個維度。以學校教育市場為縱軸維度,因為學校教育貫穿學生幼小初高等各個學習階段所以為縱 軸。以社會教育市場為橫軸維度,因為社會教育涵蓋SOHO(SmallOfficeHomeOffice自由職業者)、各種規模的創業團隊企業組織等所以為橫軸,以此來探討目前3D打印教育市場。
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更生動形象的比喻成“蘑菇市場”,蘑菇棒是學校(有體積有縱深),蘑菇蓋是社會(范圍廣體積小),而且蘑菇棒子支撐還不斷為蘑菇蓋子輸送“營養”。這種腦洞大開的比喻可以直觀的說明沙蟲哥小時候泥巴沒白玩。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教育市場(蘑菇蓋)雖然寬點,但是明顯沒有學校教育市場(蘑菇棒)體積大,因為很多從事3D打印這行的個人或企業基本都身懷軟硬件基礎,網上開源的資料和信息非常豐富,加入各種3D打印群基本也能答疑解惑,你要他們去買系統性的商業課程學習估計市場不會很大。
主要還是在學校教育市場這塊兒,理論上講,我國有30多萬所學校,這些學校如果購買幾十臺3D打印桌面機配上材料服務,然后建個類似于多媒體電腦室的3D打印創意教室,再加上學生學校學的不過癮回家讓父母買機器耗材又帶動家庭消費,千億規模的3D打印教育市場能夠實現。
國內也已經有一些企業在做3D打印學校教育這方面的事兒,不過都是東一鋤頭西一鋤頭的尚未挖成氣候,因為教育市場這塊蛋糕實在太大,沒有哪個敢說現在就能吞的下,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說成半生不熟的“夾生飯”并不為過。
雖說起步晚近一兩年也有企業在嘗試著做3D打印教育市場,比如說毛豆科技,通過與幼兒園、小學等教育機構深度合作,搞“3D打印創客教室”入校園。研發基于平板電腦的3D打印建模APP,號稱能夠讓4歲的娃都能玩轉3D建模和3D打印,建好的模可以通過他們免費提供的3D打印機打印出來,不過具體運營的怎樣還沒有相關數據。
類似的還有Teach創新學園,創意社區3DOne等,前者采取的是開發3D打印專業教材和課程搞學校推廣和加盟,后者是通過自己設計的入門級三維設計軟件,網羅一些中小學生在自己的網站搞創意設計,想做中小學生的創意設計平臺。
所以要煮熟我國教育市場這鍋“夾生飯”說起容易做起難,做學校教育市場這塊兒上,之前有一篇文章介紹到的MakerBot前CEOBrePettis老早就趟過這水了,前人之鑒,我們可以從中吸取一些經驗。
早在2011年前,Bre就開始把教育市場當作核心市場之一,他選擇性的找了一些學校免費送3D打印機,給這些學校做了3D打印機的培訓課程。
在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后,對教育領域的客戶打折促銷,對購買了3D打印機的學校贈送免費的培訓包。他們在自己的Thingiverse網站也經常性舉辦各種形式針對學生的設計大賽,鼓勵學生用3D打印機創作各種新奇的作品。
Bre還跑到目標學校舉辦各種講座,宣傳3D打印技術和它的發展趨勢。搞完講座還承諾給畢業生提供在公司實習的機會,一條龍服務,通過這些實習畢業生在MakerBot的實踐,來擴大在高等學校的影響力。
為此還編寫了一本《MakerBotintheClassroom》的教學手冊,幫助教師將3D打印融入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這本兒手冊提供形式非常靈活的教學工具,比如說講故事、看視頻、做測試等,教師和學生都很容易上手。
雖然Bre已經離開了MakerBot,但是他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沙蟲哥由衷的為先行者Bre這一系列英明的舉措點32個贊。
不過要煮中國的學校教育市場這鍋“夾生飯”,還得尋找合適的“柴火”。
畢竟中國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維已經洗腦多年,做教育系統市場可比做個人和企業市場麻煩的多,學校雖說并不缺這點教育經費,但誰敢打包票某些學校和家長會不會認為3D打印機這貨會讓娃兒玩物喪“志”---中、高考,然后視之如“洪水猛獸”?
當然煮這鍋飯的“柴火”有很多,在這里舉一些栗子:
˙要教育學生首先得培訓熟悉3D打印機和建模軟件操作的老師,如果你連老師都是半壺水那就算買來3D打印機也只有等吃灰。
˙培訓好老師你還得有系統的標準教學課本,中國30多萬所學校你沒有配套的教學課本誰敢保證教學質量。
˙針對幼小初這些初級教育市場,簡單易學的建模軟件很有必要,太難的話估計3D打印課得變成計算機課。
˙學生用建模軟件設計了牛逼的模型或打印了騷包的玩具總得有交流分享的網絡交流平臺吧。
˙設計創造熱情少不了競技比賽,沒有競技就沒有更多的動力源泉,組織這種學生級別的競技比賽也需要相關教育組織和網絡平臺線上線下的通力配合。
高端的就有點嚇人了,像美國國防部資助的“明尼蘇達星站”非盈利項目,和國內相比簡直就如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人家免費讓學生以工程師的身份參與探索火星的模擬任務設計和建造模型火箭,通過3D打印制作火箭模型的組件。
做好模型火箭后,人家還要試飛并收集有關數據,將火箭的飛行路線在谷歌地圖中標注出來,嘗試分析試飛結果并與負責項目指導的工程師討論設計方案對飛行路徑的影響,泥垢了哈。
上面列出的“柴火”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的“柴火”還需要大伙兒在實踐中不斷去摸索,別想著一把大火就能把飯煮熟。相信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學校觀念的逐步改變,這鍋香噴噴的“大米飯”很快會被端上桌讓大伙盡情享用。
趁BAT這類大鱷尚未插手這鍋“夾生飯”,筒子們還是有很多“柴火”可以扔進3D打印教育市場的鍋底“燒”,“燒”不了硬件“燒”軟件,“燒”不了軟件“燒”服務,硬件軟件服務一塊兒“燒”當然更好咯。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