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行業的“3D四六級”標準出爐 你造嗎?
“3D圈圈杯”第8屆全國3D大賽暨3D大會12月6日下午在江蘇省常州市圓滿落幕。大賽經過初賽、復賽、總決賽,共選取了全國800多所院校、培訓機構及企業的563支參賽團隊現場對決3D創新能力。國內業界權威專家、投資機構負責人及3D上下游企業共同探討了3D打印與智能制造、3D打印專業人才培養等問題,共同打造了一場3D全產業鏈盛宴。
當天上午,在全國3D大賽暨3D大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3D動力集團總裁魯君尚的主持下,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與人才培養峰會在常州科教城舉行。常州市科教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陸金林,全國3D大賽暨3D大會組委會執行主任、科技部“十三五”先進制造規劃專家組組長楊海成,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郭源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建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信息技術中心首席顧問寧振波,江淮汽車集團副總工程師李世杭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楊海成表示,建立三維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測評與認證體系,是推動3D技術普及、提升創新驅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的重要一環,更事關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裝備的市場競爭力。
當天下午,全國3D大賽“龍鼎獎”頒獎典禮拉開帷幕,共設有數字表現(新媒體藝術)設計大賽特等獎、數字化建筑設計大賽特等獎、工業與工程設計大賽一等獎、數字表現(新媒體藝術)設計大賽一等獎、數字化建筑設計大賽一等獎、“天遠杯”逆向設計大賽一等獎、“微深杯”3D打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產業組獎、職業組獎等獎項。三迪時空平臺優秀企業及戰略合作伙伴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太爾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三的部落(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大華天軟件有限公司作為協辦單位及技術支持企業獲得了產業組“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3D技術解決方案服務商”獎。
值得一提的是,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超能隊在此次大賽中獲得了“工業與工程設計大賽一等獎”。三迪時空早前與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已有合作,校企共建創客空間及3D打印實驗室,使琴島學院成為青島市第一家配備3D打印機并將3D打印技術與教學實現融合的高校。此次校企合作打造琴夢創客空間及3D打印實驗室,是探索創新教育的重要一步,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意、3D設計、機械制造等提供了先進的實驗條件,而且為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全面發展提供了實踐平臺。
在大會期間,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全新的VTOP系列三維掃描儀設備,采用了優秀的算法和程序架構,實現了系統的穩定性和高精度性能,具有真彩物體曲面重建,全自動拼接及整體誤差控制等行業領先的技術能力,產品設計科學,使用方便,具有高效率、高解析度及高壽命的特點。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肖國棟表示,三維掃描和3D打印技術(三維技術)從技術本身創造了創新創業效率的提升和成本下降,實現了無拘無束的設計和隨心所欲的制造;在需求引領方面,三維技術的普及不斷催生個性化的需求,將導致產品定制的市場不可避免迅猛發展起來。
本次大賽的一大亮點,就是推出了國內首個三維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測評與認證體系(簡稱“3D四六級”),以及3D技術垂直領域人才職業發展與招聘服務網站——“3D圈圈網”。這是首次為我國3D人才的技術能力測評與認證設置行業標準。
3D已成通用語言 3D人才卻無恰當評判標準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設計制造的三維數字化,是實現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的基礎;互聯互通數據網絡化成為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云端共享分布眾包化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方向。同時,以“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四眾)為代表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轉方式、調結構”是十分緊迫又錯綜復雜的系統工程,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技術升級發展作保障,更需要與之相匹配相適應的人才培養轉型升級作支撐。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三維數字化技術(3 Dimensional,簡稱“3D”)已經逐漸變得像英語、計算機一樣,成為發展新常態下的普遍性、工具性技術之一,是我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的基本語言、工具和平臺,也是3D+/CPS時代到來的重要前提與標志。可以說,3D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已經跨入3D大眾化的時代。
一方面,是3D逐漸成為創新創業的通用語言;另一方面,我國3D人才的培養體系卻存在著諸多問題,缺乏評判人才3D技術應用能力的統一標準。 3D人才的培養缺乏指導,培養方向、目標、標準不明晰;3D人才的遴選、甄別、招聘、晉級缺乏客觀指導標準和參考;CPS(信息物理系統)的推進,缺乏可靠、高效、基本的支撐和保障。這三大問題已經成為3D人才培養發展的桎梏。
人才是興國之本,發展之源,特別是在3D 技術的行業應用日漸普及的今天,3D人才培養的短板,無法適應和滿足工業4.0時代,“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和需要。社會的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技術的進步急切需要建立3D技術能力體系標準。
八年“四促” 四六級標準 在實踐中開花結果
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簡稱“全國3D大賽”),是在國家大力推進創新驅動、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創造大國”轉變的新的時代背景下開展的一項大型公益賽事,覆蓋3D應用各個領域和方向。自2008年發起舉辦以來, 全國3D大賽已連續成功舉辦至第8屆,越來越受到各地方、高校和企業的重視,賽事規模不斷擴大,參賽高校連續每屆超過800所、參賽企業超過1000家,初賽參賽人數連續突破100萬人,成為3D技術研發廠商、3D產業應用上下游企業、高校人才教育機構等廣泛參與創新設計實踐的盛會。
“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用、以賽促新”作為全國3D大賽的宗旨,來自于3D發展的技術驅動,來自于產業牽引,來自于產教融合實踐,更來自于轉型升級、自主創新的要求。全國3D大賽秉承“四促”的宗旨,在8年的發展和積淀歷程中,在技術、產業、教育三個領域的廣泛參與、互動中,具備了對3D技術應用能力考評、測試的實踐基礎,形成了考評、測試、評定的框架,并在此基礎上與相關各方逐漸凝聚3D技術能力認證標準的思想、理念和共識。與此同時,源自于全國3D大賽的3D技術能力評定標準,通過“四促”宗旨的傳播和影響,在全國部分高校、企業、用人單位中得到了宣傳貫徹和試點推行,反響積極、反映良好,具有8年扎實的實踐基礎。
“3D四六級標準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拍腦袋空想出來的標準。它源自于全國3D大賽8年的賽會積累與經驗,來自于產、學、研、用各方所達成的理論共識與實踐試點的完善。”魯君尚表示。 “3D四六級”脫胎于全國3D大賽,在賽會實踐中形成了自發的理論共識和群眾基礎,又在產學研多平臺的試點實踐中得到反饋和完善,形成了較為完善、實踐性較強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這也是大賽8年來最大的收獲之一。
“8年來,全國3D大賽有4項非常有特色的收獲。”魯君尚介紹說,“3D方面的人才標準、一大批3D技術應用人才、海量的優秀3D作品,以及通過大賽在行業中形成的產學研用良性循環模式。” 記者隨機采訪了全國3D大賽評委張紅旗、張青雷和尹承順,以及部分參賽選手,他們表示,3D四六級標準的提出是件好事,經過時間的檢驗,3D四六級標準將會不斷完善,這對于加快和規范3D人才培養將會起到重要作用。
3D圈圈網 精準匹配產業&人才雙向需求
如果說“3D四六級”給了行業一把衡量人才3D技術能力的尺子,那么3D圈圈網的推出,相當于為產業 和3D人才之間搭建了一座互通的橋梁,為實現3D人才價值、解決產業3D人才緊缺問題提供了一個雙向服務的平臺,是進一步完善我國3D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據魯君尚介紹,為了使“3D四六級”更好地滿足3D技術人才使用需求,也更好地服務于3D技術應用企業,“3D四六級”標準的“認證中心”主動對接3D設計制造人才發展服務平臺,授權“3D圈圈網”(http://www.3dquanquan.cn)與三維數字化技術水平測試認證結果相關聯,并提供認證證書聯網查詢。這不僅可以幫助3D人才更好地就業、就好業,讓工作者更好的成長和發展;同時也滿足用人企業對3D人才招聘、甄別、遴選一站式服務的需求,使“三維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測評與認證”成為企業招聘用人的新標準,惠及各方產業生態鏈。
即將上線的“3D圈圈網”作為3D技術垂直領域人才職業發展與招聘服務網站,融合了全國1500多所高校、30000多家企業產教合作培養經驗,精準定位與匹配產業對3D設計制造人才的需求以及3D人才的就業創業夢想,為實現3D人才價值、解決產業3D人才緊缺問題提供雙向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