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家、3D打印、數字實驗室,這些形容詞各個“高大上”,這間實驗室就設在武漢市普仁醫院骨科病區內。十幾個平方的房間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多層展示架,上面擺放著各種完全按人體解剖結構3D打印出來的1:1病變及正常器官組織結構模型,有脊椎、腕骨、膝關節,甚至還有供其它臨床科室使用的牙槽骨、心臟、腦血管、支氣管等。
數字醫學實驗室主任劉融告訴武漢晚報記者,3D打印技術最能體現功效的地方,是手術導航模板。模板不是模型,但比模型的用途更大,能將復雜手術“傻瓜化”。
碎成18塊的腳踝骨完美復合
3月12日晚,45歲的胡先生下車時沒看清楚路況,一腳踩入路邊的坑中,導致左腳腳踝骨折,被送到市普仁醫 院骨科救治。經CT檢查,胡先生的左腳踝關節處的脛骨和腓骨發生嚴重粉碎性骨折,碎成了十幾塊。
按照傳統的方法,醫生會拿著胡軍的CT影像資料來分析傷情,并據此判斷骨頭碎成的塊數和位置,以此提前 定制好鋼板和螺釘等固定材料,再開刀將碎骨復位、固定。然而,由于胡先生骨折碎片太多,醫生術前判斷會出現一定誤差。
為了讓患者的傷情更加明了,劉融利用CT掃描出來的數據,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了胡先生骨折部位的模型。通過模型,劉融發現胡軍的踝關節碎成了18塊。手術團隊對比模型,精確掌握了碎骨的位置及相互之間的距離,定制出最合適的鋼板、螺絲等固定材料,并多次模擬手術操作。
3月15日,劉融“駕輕就熟”地為胡先生進行了手術,幫他將碎骨完美地拼接固定,重塑腳踝。
5小時定制“立體腕骨”
3月27日中午,21歲的大學生小汪邊走路邊刷微博,一不小心摔倒,右手撐地時咔嚓一響。送至市普仁醫院,拍X片被診斷為右手鉤骨骨折。進一步CT檢查發現,小汪的第四掌骨間隙處也有一處骨折。由于平面圖看不出具體部位,劉融運用3D打印技術,重現小伙右手腕骨,為其“量身定制”手術方案。
劉融說,像這種間隙處的骨折很容易被忽視,一旦漏掉,患者打完石膏恢復后手部會出現頑固性疼痛,嚴重的會影響手部功能。輸入小汪的數據后,一個與他的手一模一樣的3D模型被創造出來,完全能指導手術,并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提高了手術精確度。
微創糾正復雜脊柱畸形
去年7月25日,63歲的曾爹爹頭暈嘔吐了3天,被家人送到了市普仁醫院。醫生了解到,爹爹頭暈已經20多年了,每年都會發作兩三次,由于害怕手術,一直不敢上醫院,不舒服就自己在家貼膏藥。
檢查發現,曾爹爹的C4—C7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鈣化,椎管狹窄并失穩,樞椎齒狀突游離,樞椎與第三頸椎先天融合,導致寰樞椎脫位。游離的齒狀突與寰椎形成一體向前方移位,壓迫后方的頸脊髓神經。
讓醫生感到棘手的是,這里是脊髓最為脆弱的地方,若不及時處理或是術中稍有差池,就會出現四肢癱瘓或因呼吸機麻痹而喪命。
劉融和葉彬醫生,將曾爹爹病變的脊柱通過3D打印“1:1”還原出來,反復跟老人溝通,曾爹爹終于答應手術。在3D打印模型的輔助下,醫院專家團隊為曾先生行了頸椎前路C5、C6椎體次全切鈦網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手術順利完成,術中僅出血50ml。
脊柱周圍結構復雜,毗鄰神經等重要結構,手術難度大風險極高,稍有閃失,輕則癱瘓,重則死亡,目前武漢只有兩、三家大醫院才能拿下來。但如應用3D打印,醫生在影像學檢查和打印出來的損傷模型基礎上,能提前設計好手術方案。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