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不等于小批量:真正的3D打印定制家電夢誰來圓?
在 經濟 大環境不利的局面下,家電行業一直在尋求發展突破口,于是就在近幾年市場上出現了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定制家電”:涂上迪士尼卡通圖案的冰箱、可DIY功能的模塊化定制電視、賦予人格化的“情侶”微波爐……各式各樣的定制家電新品不斷的沖擊著人們的眼球,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這種“新興家電”的思考:這就是定制家電的終極形態嗎?

“定制”一詞最早起源于英國倫敦梅費爾(Mayfair)購物區的薩維爾街(Savile Row),因為傳統的定制男士服裝行業使這里聞名歐洲,而“定制”原意也是指為顧客“量體裁衣”。不過,當時間來到21世紀之后,“定制”開始被賦予上更多的意義。為了迎合新一代消費者普遍追求品質和個性的想法,大到家裝家具,小到毛巾水杯,各種定制產品如井噴般出現在市場上,其中當然也包括家電產品。
這些定制家電產品大多外形討巧,在設計上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眼光,而在功能上也幾乎全部安插上智能元素,可以說集時尚與性能于一身。和傳統家電相比,定制家電更能體現出個性和差異化,從而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不過,也有專家為火熱的定制家電領域潑了一盆冷水,稱目前所謂定制并不是真正的“量體裁衣”,只能算小批量生產。真正的定制家電不僅要具有外觀專屬性,更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完成功能的獨特配置。然而以目前的生產模式下,廠商能夠實現小批量家電定制已實屬不易,要做到每一件產品都擁有不同樣式、尺寸、功能的差異化則很難做到。
難道定制家電只能停留在理論上的可能?當然不是!事實上,這些家電廠商都在等待著一位“救世主”的來臨,那就是成熟的3D打印技術。這項起源于美國并迅速在全世界走紅的高新技術,眼下已經廣泛應用在醫療、能源、軍事、航空航天等行業。對于家電行業來講,3D打印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被看好,不僅能夠實現家電產品的定制化,還可以降低模具環節制造投入,讓家電制造周期大大縮短,進而減輕企業的成本壓力。
事實上,家電廠商也已經有3D打印的“吃螃蟹者”。在IFA2015上,海爾曾公開展示了一款3D打印柜機空調,其首次實現了送風功能打印,通上電源就能像一般空調一樣正常使用。不過,受制于3D打印技術的限制,這款空調還只能算是概念產品,不能實現批量生產。
目前,盡管3D打印技術持續風靡,但卻一直未能實現真正的產業化規模,3D打印在各個行業仍處于“模型”或者應用的初級階段。其中,原材料的制約性、行業人才的缺乏性以及價格的昂貴性,成為3D打印大規模投入實用的“攔路虎”。利好的是隨著國家對高新產業的逐漸重視以及相關政策的出臺,再加上國內企業加大研發力度,3D打印產業有望在幾年后進入爆發期。屆時,3D打印技術或將成為“智能制造”中重要的工具,而定制家電也有望實現“遍地開花”,成為家電行業新的增長點。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