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歐洲制造背后,年研發經費超過150億的Fraunhofer如何發揮
對于科研界而言,德國Fraunhofer(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機構的存在神秘卻又觸手可及,一邊是Fraunhofer不顯山露水的低調,另一邊是其專利技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MP3剛流行的時候,這個生活中的流行技術也是來自于Fraunhofer應用研究促進機構的。就拿3D打印行業來說,主流的粉末床選擇性激光融化技術就來自于Fraunhofer應用研究促進機構,我們所熟知的幾家主流金屬3D打印設備用的無一不包含來自Fraunhofer的專利授權。而不僅僅是金屬,Fraunhofer在陶瓷、玻璃、塑料、硬質合金以及各行各業的應用領域也有著廣泛且深入的研究。
圖片:Fraunhofer的發明專利與轉化情況(2011-2015),來源:Fraunhofer
平均每天就會有兩個專利,Fraunhofer應用研究促進機構是歐洲最大的應用科研機構,成立于1949年,以德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Joseph von Fraunhofer命名。目前擁有69家研究所及其它獨立研究機構和24,500多名優秀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分布于德國各地。年度研究總經費達21億歐元(年度研究經費超過140億人民幣)。其中大約19億歐元來自于科研合同。超過70%的研究經費來自于工業合同、由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
圖片:Fraunhofer組織架構,來源:Fraunhofer
Fraunhofer的發展本身像一部推進科技改變生活的寫實畫卷,同時也見證了科技改變生活的神奇魅力。而Fraunhofer是如何感知科技發展需求的?在3D打印領域的發展成就與現狀是怎樣的?作為一個擁有2萬多研究人員的龐大的有機組織,Fraunhofer是如何做到管理激勵以及有效溝通的?本期,與網友分享《Insights.視角》人物采訪系列之Fraunhofer篇,本期對話的嘉賓是Fraunhofer IPT非常規制造工藝和技術集成部主管Kristian Arntz博士,同時Arntz博士是Fraunhofer的分支機構ACAM-增材制造研發中心的總裁。
圖片:3D科學谷Kitty Wang(左), ACAM-增材制造研發中心總裁及Fraunhofer IPT非常規制造工藝和技術集成部主管Kristian Arntz博士
Kristian Arntz博士畢業于亞琛工業大學(RWTH),是激光加工領域的資深專家。自2003年以科學家的身份加入Fraunhofer以來期間經歷過負責激光材料加工部,再到負責IPT非常規制造工藝和技術集成部并領導ACAM增材制造研發中心的發展,至今Arntz博士在Fraunhofer已經工作了14個年頭。
開拓未來是Fraunhofer應用研究促進機構的一大使命,研究工作完全面向人們需求的領域:健康、安全、通訊、能源和環境。Arntz博士表示,Fraunhofer的研究人員很少有中間離開的,很多人終身為這個研究機構服務并且感到驕傲,人員的穩定對于Fraunhofer持續穩定的推出科研成果尤為重要。Fraunhofer致力于打造技術、設計產品、改進方法和技術,從而通過富有創造性的研究開辟新的前景。
關于Fraunhofer的商業模式,Arntz博士介紹說Fraunhofer專注于研發,大量的專利技術由Fraunhofer開發出來,并授權給各行各業的企業和Fraunhofer孵化出來的企業,這種模式的優勢是即使這些企業被其他的企業收購了,這些專利技術的轉讓費用仍然需要新的公司來繼承。這使得Fraunhofer不需要擔心技術轉化過程中企業的經營風險,在商業世界中強者獲得最終的生存權利,而無論是哪家在商業上更成功,Fraunhofer只需要保證其專利技術滿足市場的需求并具有領先性就可以獲取用來持續經營的利潤。此外,Fraunhofer還提供研究生培訓,并培養博士。在中國,Fraunhofer就與清華大學以及其他多所院校形成了多年的合作關系。
為了保持對市場需求的敏感度,Fraunhofer聯合了工業界的大型企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科研界上下游產業鏈系統,這些工業界企業向Fraunhofer提出自己的研發需求,由Fraunhofer領導來解決這些難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Arntz博士提出,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企業必須接受這個解決方案他們不能獨自享有。另外,在項目的團隊組成中,企業不能因為有其競爭對手存在而拒絕競爭對手進入到項目中。這一點,讓筆者聯想到了美國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的聯合知識產權理念,America Makes的會員單位提交項目申請,獲取資金支持,完成科研項目,所獲得的知識產權成為CDIP聯合知識產權,歸America Makes所有并按照會員級別分享。為什么西方國家都存在這樣的聯合知識產權合作模式?這或許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