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3D打印技術對船艇器材保障的影響(2)
時間:2019-01-28 23:06 來源:南極熊 作者:中國3D打印網 閱讀:次
(二)裝備維修
在裝備維修方面,3D打印技術將顛覆傳統的器材保障方式。一旦零件損壞,只要有零件的3D模型數據,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制造出來,而不必等待供應商的工廠制造,保證了戰時的緊急維修。而且就目前而言,使用相同數量的耗材制造維修器材,3D打印機的生產效率是傳統方法的3倍。美軍于2012年8月與2013年1月,兩次向阿富汗部署了可移動的3D打印實驗室,可以將鋁、塑料和鋼材等材料現場生產加工成所需零部件,包括單兵防護裝備和武器零部件。美國Optomec公司利用3D打印技術為美國空軍修復了高價值的航空金屬部件。安妮斯頓陸軍基地利用3D打印技術對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燃氣渦輪進行了修復,效果明顯達到了預期目標。美國海軍水下作戰中心已經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了老舊零件與工裝的維修。近年來,中國海軍開始在驅逐艦上裝備微型加工車間,應用3D打印技術快速修復受損零部件,大大提高了裝備保障效率。
(三)軍事電子
3D打印技術在軍事電子方面的應用場景已開始逐漸露出端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采用3D打印技術制作了有機底電極場效應晶體管。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學者已打印出了三維微型曲面天線,深圳微航磁電有限公司在2013年采用3D打印技術制作了希爾伯特衛星GPS天線,獲得了比四臂螺旋天線更好的性能。采用特殊噴頭,3D打印機可以噴射金屬焊料,用于形成芯片倒裝焊中的晶片凸點,也特別適合于難度很高的三維電氣互聯。

3D打印技術對船艇器材保障的影響
隨著3D打印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可適用的打印原材料范圍不斷擴展,勢必對未來戰場船艇器材保障產生變革性影響。
(一)船艇器材補給模式將由“支援投送”向“現場生產”轉變
傳統模式下,短缺的船艇器材常常需要依托后方保障基地前出支援投送。這種支援投送式船艇器材補給模式不僅耗時、耗力、效率低下,甚至還可能需要作戰兵力提供輸送過程中的安全保護。但隨著3D打印機向小型化、機動化和多功能性發展,3D打印機完全可以由維修人員自身攜帶或伴隨任務部隊機動部署。借助機動式3D打印設備,任務部隊自身可以“即需即造”,不受后方保障基地的制約,隨時隨地直接生產各種急需短缺的船艇器材,不僅安全快捷,而且可以做到適時、適地、適量的精確化保障。
(二) 船艇器材戰儲模式將由“實物重點儲備”向“技術數據儲備”轉變
傳統的船艇器材戰儲,是根據作戰類型和作戰任務,對戰時所需的維修器材進行預測,并對影響戰技性能的器材進行大批量實物重點儲備。這種儲備模式下,船艇器材必須一定時期內占用倉儲空間,管理成本高,保管工作量大。同時長期儲備的船艇器材還會因為保管不到位,出現銹蝕、老化等情況導致報廢。而采用3D打印設備,只要有相關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數據,任何船艇器材都可打印制造出來,能充分滿足戰場需要。船艇器材儲備倉庫將被3D打印數據制作和數據儲備中心所取代,3D打印數據制作和數據儲備中心可以全面存儲戰場所需船艇維修器材的技術數據,不用擔憂船艇器材的漏儲、少儲的情況,不僅節約倉儲空間,降低管理成本,而且保障準確率高,沒有浪費,其軍事經濟效益不言而喻。
(三) 船艇器材保障人員將由“專業型服務人員”向“專家型設計制造人員”轉變
3D打印技術的應用,將改變傳統船艇器材保障人員的角色定位。未來的船艇器材保障人員不再是局限于儲備、運輸、補給、再儲備、再運輸、再補給等日常事務處理的專業型服務人員,而應是熟練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熟悉材料學和加工工藝知識的專家型設計制造人員。根據船艇裝備維修的需要,及時設計并打印制造出質量合格的船艇器材,將對船艇器材保障人員的素質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四) 船艇器材來源將由“專業廠家制造”向“部隊制造”轉變
傳統的船艇器材來源于專業廠家的制造,其保障能否及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制造廠家的服務水平和運營情況。其中,進口柴油機設備和部分老舊裝備的維修器材,一直存在供貨渠道單一,甚至供貨渠道短缺的情況,不僅價格偏高,而且購置困難。應用3D打印技術進行船艇器材保障,可以不受市場影響和專業廠家的制約,船艇部隊完全可立足于自我制造。無論是國產設備還是進口設備,新型裝備還是老舊裝備,其維修所需的器材都可以3D打印制造,省掉了船艇器材的訂購、包裝、運輸等諸多中間環節,保證了船艇器材保障的及時性和快速性。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