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為何青睞3D打印:控制手術風險
北京阜外醫院的吳永健教授和他的團隊最近完成了一起使用3D打印技術引導的TAVI手術(全稱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這是心臟微創手術領域較高難度的手術之一,而3D打印技術的存在被證明有效降低了手術風險。
只要在術前通過專業的3D影像處理軟件將病人的CT檢查數據轉化成三維模型,再通過3D打印設備打印出來,就知道病人是否適合做某一類型的高危手術。
這是3D打印設備目前在醫學手術中的最重要應用,但絕不僅僅是唯一的用途。
“影像處理軟件可以根據患者的CT數據進行三維建模,在電腦里就可以進行手術規劃和預演選擇,然后使用Heartprint flex材料將這個心臟打印出來,這樣一個真實的3D打印模型可以讓醫生和助手看到病人的真實情況。” 支持這次手術的比利時3D打印公司Materialise中國區總經理Kim Francois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觀測這個3D打印的心臟你可以發現在伸縮彈性、軟硬度、包括病情鈣化的點都與真實的心臟幾乎一樣,根據這個打印出來的心臟,醫生就可以把握在手術操作過程中的“尺度”。
“根據傳統辦法測量這位81歲的病人,得到的結果是該患者動脈根部血管直徑大于常人的26mm,需要置換的瓣環尺寸特別大,達到了32毫米,而通過3D的模型實地測量驗證之后發現實際的尺寸沒那么大,最后我們選用了29毫米的瓣環。” 該手術的主刀醫生吳永健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在TAVI手術中,如果置換的瓣環尺寸過大,造成血管破裂會導致患者直接死亡,因此,3D打印技術的存在為手術的風險進行了有效的規避。
“我們的醫療團隊根據模型進行術前模擬,并通過模擬中的球囊擴張情況獲取鈣化點位移情況以確定瓣膜的精確置換位置以及瓣環型號的選擇, 以進一步提高TAVI手術成功率,這也是運用3D技術的另一重要原因。”吳永健介紹。
從吳永健的手術推及至業內,盡管3D打印在中國的醫院臨床實際還沒有被大規模使用,但這并不影響行業人士對該技術的判斷:他們認為,3D打印的出現可以在未來有效解決中國的醫療行業供給端不足的問題。
“比如一些人體器官的置換手術,病人常常需要排隊排很久。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個手術更多的是憑借醫生的經驗,而很多年輕的醫生是缺乏經驗的,病人也不容易信任年輕醫生。3D打印在這種環節就可以有幫助。”另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3D打印公司Stratasys大中華區總經理翟蓮子告訴記者。
“根據CT、核磁共振等可以采集數據的機器,可以把數據掃描變成文件,通過打印文件編程基本上可以把手術的方案給病人呈現出來。由于數據的精確性,很多年輕的醫生即使沒有非常多的經驗,也可以通過前期的準備和培訓來操作這樣的手術。”翟蓮子透露,盡管目前整個亞太和日本地區的業務量僅僅占到Stratasys全球總量的17%到21%,但是從增長的潛力上來看,這個區域是全球最大的,無論是從絕對的數值還是相應的百分比來看。
“以后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3D打印的物體可以直接植入到體內,但這個過程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植入人體內的材料要經過各種認證。這個市場在中國來說是一個還在前期的階段。但是這個市場由于醫療資源的嚴重不足,所以這方面的應用會發展非常迅速。”翟蓮子說。
市場研究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在其最新的研究報告中,分析了全球3D打印醫療垂直應用市場,他們預測從現在到2019年該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15.4%。而全球 3D打印醫療市場的總銷售額也將從2012年的3.545億美元增至9.655億美元。
該研究報告同時認為,從競爭角度看,這個市場更偏向于寡頭壟斷,3D Systems、Voxeljet、EnvisionTEC、Eos、Electro Optical Systems、Stratasys、Nanoscribe、Materialise將在其中處于領先,遺憾的是,這中間尚未出現中國公司的身影。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