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探討】3D打印新區如何站上風口?
本月初,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世界3D打印博覽會吸引了全球范圍內的130余家企業參展,其中包括來自濱海新區的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最早發展3D打印產業的地區之一,新區在這一領域已經發力10余年,聚集了包括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天大銀泰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內的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企業。在業內人士看來,距離產業真正爆發或許還需3-5年的時間。已積累一定產業基礎的新區,需要在這一戰略期內,尋找到將“基礎”轉變為“優勢”的路徑,從而站上這一未來千億級產業的“風口”。
新區企業搶得發展先機
從2001年天津天大銀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大銀泰”)落戶天津開發區算起,新區3D打印產業已走過15年的時間。在那個連普通打印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3D打印是一個相當超前的概念。在天大銀泰總經理、天津大學天津市快速成形技術工程中心主任崔國起看來,企業在工業設計上的需求,和3D打印是上下游關系。新區先進制造業企業的自主創新需求是造就新區3D打印產業的重要因素。
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深科技”)總經理肖國棟告訴記者,制作樣品是企業開發新產品必不可少的環節,以前企業要先找專業公司制作模具,然后試制樣品,發現問題要再修改模具,反反復復,有時需要幾個月時間,成本非常高昂。而現在簡單的樣品,一兩個小時,幾百元費用就可以搞定。
和國外相比,目前擁有自主創新需求的制造業企業,是國內3D打印技術的主要客戶。“國內的中低端制造業企業普遍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課題,要實現轉型升級就需要自主創新,這為我們3D打印企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崔國起介紹。在成立后的相當長時間里,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幫助有產品研發需求的企業,提供基于3D打印技術的產品開發服務,彌補他們在創新方面的技術和硬件短板。這些年公司服務的企業遍布全國,已經突破了1000家。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新區3D打印企業早期主要從事3D打印的技術服務、產品代理銷售或者是3D掃描等相關業務。最近兩三年,新區3D打印企業完成換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紛紛亮相。例如,在本屆世界3D打印博覽會上,微深科技便展示了其最新研發的GRAM G1 桌面式3D打印機。而記者從天大銀泰了解到,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普及型3D打印機也已上市銷售。空港經濟區內的中國航天科工三院8358所自主研發的3D打印機也在加速產業化。
爆發式增長尚需時日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區3D打印產業化成果的涌現,一方面得益于行業企業的技術積累和突破,另一方面則緣于產業發展環境的向暖。去年發布的《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是國內3D打印產業重要的“東風”。這份計劃中明確提出,3D打印銷售收入的年均增長速度將達到30%以上。在崔國起看來,政府的聚焦,讓更多的資本加速進入了3D打印領域。同時,企業對于3D打印的認識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除此之外,技術的創新也成為推進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現在普及型的設備和10年前相比,價格可能下降了90%以上,以前動輒幾十萬元的設備,現在只需要幾千元。”崔國起指出,這一方面得益于一些早期專利的失效,推動技術走向開源,從而打破了研發的屏障;同時也依賴于更多創新企業的進入。
但3D打印的春天是否已經到來,業內人士普遍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和外界對于3D打印不斷升溫的熱情相比,一些行業企業的業務增長并沒有出現爆發式的態勢。
“雖然普及型的3D打印機的價格在快速下降,但工業級的設備和10年前相比變化并不大。”崔國起表示,目前3D打印技術受成本和效率的限制,還只適合小批量訂制化生產,真正在工業領域大規模應用的3D打印技術還不成熟。普通消費者也很難負擔3D打印個性化產品的價格。產業的大發展可能還需要3-5年的培育期。
“政府引領,但不包辦”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區3D打印產業起步較早,技術水平不低,應該積極借助自身在先進制造業方面的優勢,推動這一新興產業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新區的3D打印技術已經應用到國家航天工程中。此外,3D打印企業和新區先進制造業企業的合作也日趨緊密。“我們近期便和開發區一家智能識別企業進行了合作,通過我們的技術支持,他們的樣機開發相比傳統流程至少縮短了3個月。”在崔國起看來,發展3D打印產業,在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之外,更多的價值在于對先進制造業的創新支撐。
新區如何將已有的產業基礎變現為產業優勢?“新區應該吸收先進區域的經驗,在政府的支持下構筑產業聯盟和創新中心,解決產業發展的瓶頸,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肖國棟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青島等城市通過出臺專門規劃、打造專業園區、成立行業協會、舉辦大型展會的方式,實現了3D打印企業的快速聚集。新區也可以在充分挖掘自身優勢的基礎上,規劃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路徑。
“政府在發展3D打印產業的過程中應該適度引領產業發展,但不需要包辦,產業發展主要還靠企業自身。” 崔國起表示,他們現在也在圍繞產業發展下一步動向積極儲備技術,以期在個性化消費時代獲得更大的發展。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