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3D打印真面目:真的是萬能的嗎?
時間:2013-03-18 10:02 來源:未知 作者:中國3d打印網 閱讀:次
“3D打印”概念近來熱到燙手,但人們對它的印象卻仍然模糊。盡管如此,從美國到中國的3D打印粉絲們都期待它能像機械化、大規模生產和互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3D打印熱由來
3D打印實際上是對一系列“增材制造”技術的總稱。所謂增材制造,是指不經過車、銑、鉆等傳統“減材”切削加工,而是通過堆疊材料來直接形成最終產品的一種制造理念。這和平面打印機技術并無關聯,為什么會得到一個3D打印的美名呢?
這要歸功于1990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申請的專利“三維印刷技術”。該學院的四名科研人員從噴墨打印機原理出發,研制出一種能在平鋪著“塑料”粉末的平面上噴灑各種顏色“膠水”的打印機。當打印生成一層平面后,在平面上薄薄地鋪一層新粉末,再繼續打印。打印完畢后,吹走多余的粉末,就能得到一個彩色的實體物品。
自這項專利見諸報端后,所有的增材制造技術就逐漸被媒體統稱為3D打印了。運用麻省理工學院的這個專利,一些企業造出了按三維空間位置制造產品的“打印機”。其打印過程新增數字化三維模型構建,用處理軟件生成不同高度的模型橫截面圖,將圖形轉化為打印控制代碼。最終,3D打印機通過執行這段代碼,逐層打印、固化,生成理想中的物品。
3D打印既縮短了生產時間,又減少了原材料浪費,還能做出減材制造做不出來的超復雜結構。
既然3D打印技術大多是上世紀研發成功的,為何從2012年起才受到如此大規模的高度關注?原因見仁見智,但桌面級開源(用于客戶端且開放源代碼的)3D打印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Reprap(三維打印原型機)為代表的桌面級3D打印機,作為開源硬件通過“創客運動”(使用數字工具設計制造產品并通過互聯網分享成果)在全球呈現爆炸性增長。特別是1992年取得美國專利的“熔融沉積成型技術”(FDM)在2009年過期后,以美國Makerbot公司為代表的一批硬件創業公司開始大規模銷售廉價的開源FDM 3D打印機,并鼓勵用戶復制、改進相關設計,最終把FDM 3D打印機帶到普通大眾身邊,也讓媒體、政府、相關領域的科研和工業界人士對3D打印有了更深的理解。
挑破泡沫
目前國內外對于3D打印的熱捧導致某些報道有點玄乎,比如能直接打印汽車、打印腎臟云云。在了解以上3D打印信息之后,讓我們再以一種冷靜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些“神技”吧。
美國、加拿大公司聯合研制的所謂“3D打印車”Urbee已問世一年有余。它是一種兩人乘坐的三輪混合動力車,其主要動力為電力,輔以燃料乙醇,目標是成為最綠色的汽車。可惜媒體報道時通常偏離其環保目標,而稱它為“第一輛完全通過3D打印制造的車”。真是這樣嗎?事實是現在仍無法僅通過3D打印的方式制造汽車里的關鍵部件,比如電機。這輛車全身上下唯一用3D打印來制造的部分只有外殼而已。Urbee團隊本想用玻璃鋼制造車外殼,但在對比后選擇了FDM 3D打印技術。最終,他們通過2500小時打印,得到50個零件并組裝出了Urbee的外殼。
由此可見,3D打印并不意味著將車的設計文件輸入機器,就能夠無中生有造出一臺功能完整的車。就連寶馬、現代等傳統車商,迄今也剛剛做到用FDM 3D打印技術加速開發新型方向盤和儀表面板。
現在看來,想用3D打印作為生產方式來取代大規模生產不太可能。且不說3D打印技術目前尚且不具備直接生產像汽車這樣復雜的混合材料產品,即使該技術在未來取得長足進步,完全打印一輛車只怕要耗時好幾個月,在成本上遠遠高于大規模生產車時均攤到每輛車上的成本。所以,對于生產有大量剛性需求的產品來說,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的大規模生產仍比重點放在個性化、可定制的3D打印生產方式更加經濟。
不過,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在某些生產規模無法達到“汽車”規模經濟效應的領域,3D打印正逐漸成為主力生產方式之一。飛機工業就是一個典型。由于飛機產量較小,結構復雜,用傳統制造方式成本高昂,浪費原料,周期很長。因此,波音公司正借助3D打印生產某些零件,并已裝配到美國空軍現役戰機上;中國西北工業大學正嘗試用“電子束熱熔”技術制造飛機用鈦合金零件;2012年度中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獲獎項目正是“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
在需要高度定制化的某些醫療領域,3D打印也可以大展拳腳!今年3月初,一位美國患者借助3D打印技術及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數據,用美國“牛津高性能材料”公司的生物兼容塑料替換了自己75%的受損顱骨。
無獨有偶,美國男孩盧克因膀胱頻繁滲尿,導致腎功能受損。美國威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曾用3D打印技術為盧克定制了膀胱模子,并使其自身細胞在模子內發育成可發揮膀胱功能的器官。這個人造器官讓盧克避免了終生依賴透析的命運。但這種打印技術目前還無法制成有實用價值的腎臟等結構、功能更復雜的器官,此前媒體盛傳的3D打印腎臟還深藏在實驗室中,不能植入人體。目前,威克森林研究所正嘗試利用噴墨打印機原理,用細胞替代墨水,直接打印制造人體組織和器官。
此外,3D打印技術還可用于博物館展品復制、個性化玩具及首飾定制等等需要精確仿造或異想天開的設計等領域。
懸疑待解
3D打印雖好,但還不是一種像傳統平面打印那樣人人可用的技術。拋開價格不談,設計三維模型這個技能就不是人人都能掌握。雖然Makerbot Digitizer等廉價3D掃描儀已經問世,但其主要功能是復制現有物品,3D打印粉絲們則更希望創造全新物品。
即便有了三維模型后,在逐層打印時仍需針對預設結構,調整被打印物的朝向和打印參數,這道工序需要豐富的3D打印經驗才能較好完成。此外,已達實用水平的所有3D打印技術,在打印完成后都需做各種后期處理:比如用水溶解或者人工剝離支撐材料;沖洗零件表面多余的光敏樹脂;甚至通過烤制去除混入材料的連接劑。
但是也別灰心。以生產吸塵機器人Roomba聞名于世的美國iRobot公司今年初提交了一項專利申請,提出簡化3D打印設想:如果能讓在任意位置、擺出任意角度的工業機器人作為打印平面,就能消除目前主流打印技術對支撐結構的依賴,在逐層打印時就無需考慮朝向或參數問題。等這個專利所描述的機器人面世那一天,任何人都有望像操作平面打印機一樣操作3D打印機了。不過值得關注的是,3D打印也有“雙刃劍”效應。如果生活是一部電影,編劇就一定會讓大反派利用3D打印來制造武器,這已不是影視作品的夸張渲染了。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學生科迪·威爾遜就以設計、分享可供3D打印的槍支零件為己任。依據美國法律,擊發并自動退殼的步槍下機閘是受管制部件。但威爾遜使用“光固化立體造型”打印技術制成下機閘,并與其他美境內可自由購買的步槍零件組裝成一把仿AR-15自動步槍。在歷經兩次改進和第三版設計后,該步槍在打光預存的600余發子彈后完好無損。也許威爾遜有一天會因此進監獄,但正如媒體驚呼,難道“已經沒有人能阻止互聯網傳播這些武器設計了嗎”?
目前來看,雖然作為生產方式,3D打印還難以取代大規模生產而成為最主流的生產方式,但卻能滿足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種種個性化需求;作為快速原型制造工具,3D打印使得硬件創新更加容易,帶動了硬件的復興;作為一種思想,3D打印讓我們看到了科幻作品中描述的未來科技成真的曙光;作為一種制造幾乎任何物品的能力,3D打印讓我們對“自由”重新思考。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