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痛5年,福州依伯右腿“縮”了近3厘米!3D打印技術幫上大忙
時間:2024-10-28 09:40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admin 閱讀:次
醫療領域是應用3D打印技術較為深入的行業,骨科尤其如此。近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骨科醫學中心陳敏團隊,通過3D打印技術,把虛擬的影像變為了實體模型,不僅讓病變情況更直觀,還可以讓醫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術前演練和規劃。今年86歲的林老(化名)便是這項技術的受益者之一,在3D打印技術輔助下,醫生為他完成了髖關節置換術,讓他再次直立行走。
忍痛5年,依伯右腿“縮”了近3厘米
“從5年前開始,我的右腿髖部開始出現疼痛。”林老說,經過檢查,醫生診斷他患有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同時右側髖臼存在嚴重骨缺損等情況,需要手術治療。“當時,家人考慮到我已80歲高齡以及手術風險等問題,決定再觀察下。”
這一觀察便是5年,林老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從之前的腿部輕微疼痛到疼痛難忍,再到如今右腿明顯縮短,行走困難,髖關節的問題已嚴重影響林老的生活。“這幾年,我一直強忍病痛的折磨和長短腿的跛行。”林老說,由于長期跛行,身體已經歪了一邊。一番打聽后,他們找到了協和醫院骨科醫學中心陳敏團隊尋求治療。
“來就診時,患者右腿長度已比左腿縮短了近3厘米。”陳敏主任醫師說,術前骨盆三維CT顯示林老的髖臼存在嚴重的骨缺損,髖關節向上脫位明顯。如何重建髖關節的旋轉中心,恢復雙下肢等長是此例手術的難點。
什么是髖關節的旋轉中心?“正常髖關節類似于球形關節,股骨頭相對于髖臼圍繞某一點做旋轉運動,這一點稱為關節旋轉中心。” 陳敏主任醫師進一步解釋,因此假體大小的確定、骨缺損的精準復位及有效固定至關重要。

用3D打印技術重塑髖關節
在骨科手術中,精確的術前規劃是一項重要環節。傳統的X光和CT掃描雖然能提供一定的影像信息,但往往只能展示二維或三維重建的靜態圖像,難以直觀展示復雜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而3D打印技術則能夠根據患者的CT或MRI數據,制作出與病變部位1:1大小的骨骼三維物理模型。這些模型不僅能幫助醫生更清晰地了解病變情況,還能在術前進行模擬手術操作,優化手術方案,提高手術成功率。
“3D打印技術為手術提供了一個精準的‘參照板’,幫助醫生在復雜的手術中找到最佳的答案。”陳敏主任醫師說,團隊聯系到了專業的建模機構,1:1精準地復刻了林老的骨盆髖臼3D打印模型,實現精準定位,確定安放假體型號、位置,測算手術效果,確保每一步操作都更加有的放矢。
團隊利用模型提前“做足功課”,林老手術也很順利。陳敏主任團隊在一個半小時便順利完成了“右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將髖臼假體分毫不差地安放在真臼上,恢復其髖關節旋轉中心,做到下肢真正等長。術后第一天,林老便在助行器的輔助下康復鍛煉及行走。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