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增材制造用金屬粉末工藝和性能及其對終產品的影響(2)
時間:2022-05-07 14:17 來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作者:admin 閱讀:次
二、粉末特性的關鍵指標
增材制造產品的質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評價:工件的致密度、尺寸精度、表面光潔度、打印速度以及機械性能。由于鋪粉(powder bed)和增材制造設備參數聯系緊密,為達到良好的產品質量,必須保證鋪粉的粉末特性(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wder bed)和增材制造設備參數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目前,影響粉末特性的關鍵指標及測試表征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

△表2 關鍵指標及測試表征方法
ASTM F3049-14標準規定了增材制造金屬粉末性能的測試項目,包括粉末粒度分布(ISO 13320-1,激光粒度儀測試法;ISO 4497,篩分法)、松裝密度(ISO 3923-1和ISO 3923-2,評價粉體堆積密度)、流動性(ASTM B213,ASTM B964)等。
(1)顆粒形貌(Particle Morphology)
顆粒形貌對粉體的堆積密度和流動性能有很大影響。與不規則的顆粒相比,球狀的或規則的等軸顆粒傾向于有序緊密堆積。研究表明,顆粒形貌對鋪粉的堆積密度進而對打印工件的密度有顯著影響,顆粒形貌越不規則,顆粒的堆積密度越低,導致增材制造產品存在缺陷。

△圖5 顆粒堆積對增材制造成品致密度的影響
(2)粒徑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在能量源束斑直徑一定的條件下,粒徑分布決定了最小打印層厚度和工件細節尺寸的精度。粒徑越小,工件尺寸精度越高,但是由于鋪層厚度小,打印工件的效率低。在增材制造實體結構時,大球體堆積形成框架,小球體填充大球體之間的孔隙,從而形成相對致密的結構。因此,致密的材料結構需要不同粒徑的粉體,通常選用不同粒徑的粉體按照一定體積分數進行混合。
通常,EBM使用的粉末粒徑分布在45~106μm,SLM使用的粉末粒徑分布更窄,介于15~45μm。粉末粒徑分布對打印構件的最小層厚度和最精細細節的分辨率都有顯著的影響。但是,更細粉末的使用增加了健康和安全問題的風險。在處理活性材料(如鈦)時尤其如此,因為這些材料的細小顆粒可能更易燃易爆。
(3)粉體堆積和流動性能(Bulk Packing and Flow Properties)
對于增材制造技術,粉體的流動性是極其重要的性能指標,進料粉末精確地堆積薄而均勻的粉末層,粉末層之間融化決定了工件密度的均勻性。與流動性好的粉體相比,機械刮輥容易將粉床上團聚形成的粗大粉末推出粉床,會導致原堆積位置留下空位,由于粉體流動性較差不能回填形成的孔洞,最終可能導致打印終產品質量下降(內部形成孔洞),見圖6。粉體的流動性應遵循以下幾個規則:
(a) 球形粉末顆粒比不規則或有棱角的粉末具有更好地流動性;
(b) 顆粒粒徑對于其流動性有很大影響,顆粒尺寸大的比尺寸小的流動性更好;
(c) 由于顆粒間的毛細作用,粉末的濕度會降低其流動性;
(d) 在測量流動性的時候,粉末的流動性與粉末堆積密度相關,堆積密度高的粉末流動性比堆積密度低的差;
(e) 相鄰顆粒間的吸引力如范德華力和靜電力會影響粉末的流動性或造成粉末團聚,對于粒徑越小的粉末該作用力越明顯。

△圖6 增材制造終產品中的孔隙
(4)化學成分
氮元素和氧元素作為合金間隙原子,對于增材制造鈦合金的性能有很大影響。例如,Ti-6Al-4V和純鈦的抗拉強度和延伸率受O元素含量的影響,隨著O含量的增加,抗拉強度增加但是延伸率顯著降低,終產品容易發生脆性斷裂,見圖7。

△圖7 不同O含量增材制造鈦合金和純鈦成品力學性能變化:(a)維氏硬度;(b)抗拉強度;(c)斷裂伸長率
參考文獻:
[1] I. Gibson, D. W. Rosen and B. Stuck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Rapid Prototyping to Direct Digital Manufacturing [M]. Springer, New York, USA, 2010.
[2] R. M. German. Powder Metallurgy Science [M]. Metal Powder Industries Federa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USA, 1994, pp. 9-58.
[3] J. M. Oh, B. G. Lee, S.-W. Cho. Oxygen Effec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Lattice Strain of Ti and Ti-6Al-4V [J]. Metals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2011, 17, (5), 733.
[4] Jason Dawes, Robert Bowerman, Ross Trepleton. Introduction to th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owder Metallurgy Supply Chain [J]. Johnson Matthey Technology Review. 2015, 59(3): 243-256.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