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狂潮下的LABUBU:當潮玩稀缺性遭遇技術民主化
一臺家用3D打印機、幾元錢的耗材,讓上千元的潮玩神話跌落凡間。
△正在3D打印的LABUBU,頭頂還沒有打完
二手市場價格上千元,歐美消費者甘愿提價搶購,甚至被明星捧為社交貨幣——泡泡瑪特旗下IP LABUBU 在全球掀起了一場“獠牙小精靈”旋風,被狂熱粉絲戲稱為“塑料茅臺”。與此同時,在國內外3D打印社區,好幾百個LABUBU模型正被瘋狂下載,愛好者們以最低3元的材料成本自制玩偶,有人甚至借此獲利十幾萬元。


一邊是千金難求的限量版神話,一邊是觸手可及的平民化復制,這場由技術引發的潮玩價值解構正在悄然重塑整個行業的游戲規則。
01 神話的誕生與泡沫
時間回到2010年,香港藝術家龍家升創作的繪本形象“立體化”并未激起波瀾。跨界潮玩幾經沉浮,在2019年與泡泡瑪特簽約后迎來爆發。這個長著鋸齒尖牙的“丑萌”形象意外突破了中國制造只能靠“性價比”取勝的刻板印象。即便面臨美國關稅加征,LABUBU仍引發消費者凌晨排隊搶購。在二手市場,它的身價飆升幾十倍,成為愛馬仕包掛的時尚配飾,被蕾哈娜等明星捧為社交貨幣。稀缺性構成了傳統潮玩商業模式的根基。泡泡瑪特等公司通過控制產量、推出限量版和隱藏款,精心維護著這種稀缺性,制造出“開盒即升值”的市場預期。這種策略讓LABUBU成為 “塑料茅臺” ——從門店“接娃”出門,身價立即大漲。
02 技術平權運動
面對一娃難求的局面,全球3D打印愛好者發起了一場自發的技術平權運動。
在MakerWorld、Cults3D、創想云等平臺,LABUBU模型下載量飆升。
成本對比令人咋舌:電商平臺上,每公斤聚乳酸耗材優惠后不到40元。打印一個13.4厘米高的LABUBU僅需不到100克材料,成本不到4元。與上千元的正版相比,價格差距達到驚人的100倍以上。中國3D打印產業的高速發展為這場運動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撐。特別是消費級3D打印機。拓竹科技、創想三維、縱維立方、智能派、閃鑄科技等中國企業已在全球消費級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03 知識產權困境
技術平權背后暗流涌動。在各大3D打印社區,有人通過銷售打印版LABUBU獲利十幾萬元,將這場愛好者運動推向了商業侵權的灰色地帶。
法律紅線已然清晰。有律師指出:“未經授權模仿易觸碰著作權、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法律紅線,一旦被認定侵權,賠償、下架等后果隨之而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泡泡瑪特自身在LABUBU的迭代設計中早已大量采用3D打印技術,大幅縮減產品開發成本。這種技術應用與消費者自制行為形成微妙對照——企業使用是創新工具,個人使用卻可能構成侵權。
知識產權律師們正密切關注這一現象。潮玩IP保護的復雜性遠超想象:一個玩偶可能同時涉及角色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商標權等多重權利,而3D打印愛好者對模型的修改、衍生設計更讓侵權認定變得模糊。
04 產業變革信號
資本市場的反應揭示了產業變革的軌跡。隨著LABUBU 3D打印熱潮興起,聚乳酸龍頭企業海正生材股價3個交易日暴漲近50%。該公司2024年3D打印領域銷量同比激增185.67%,占總銷量的20%。
但是,這簡直是亂炒,新一代股民強行聯想來亂炒!3D打印材料PLA的高速增長,并不是LABUBU帶來的,而是關節龍、龍蛋、關節蛇等3D打印玩具刺激了消費級需求,每年生產量可達上億件。而且隨著版權方的介入,3D打印LABUBU在未來有可能被全面封殺。在消費級3D打印領域,熔融沉積成型技術(FDM)已成主流,其設備與材料成本低廉、操作簡便的特點加速了技術普及。耗材創新同步推進——從基礎的PLA、PETG拓展至工程級塑料及碳纖維復合材料,并延伸至柔性材料TPU等多元化選擇。
05 潮玩未來的十字路口
LABUBU現象揭示了一個根本性轉變:潮玩價值體系正面臨技術解構。傳統模式依賴的稀缺性、授權體系和收藏價值,在3D打印技術面前變得脆弱。更深層的變革已在醞釀。隨著東莞等地制造商從“代工者”轉型為“共創者”,潮玩產業的價值鏈正在重構。設計師與工廠的直接連接,中國元素的深度挖掘,國潮趨勢的興起,都在推動潮玩從“中國制造”向 “中國創造” 的實質性跨越。
東莞工廠里,一位曾為國際玩具大廠代工的師傅手持3D打印的LABUBU模型,搖了搖頭:“ 精度夠用,但手感終究差了些。”可他隨后又笑了:“不過年輕人喜歡,這就夠了。”。潮玩產業的游戲規則正在被技術重塑。當下一代潮玩設計師開始直接在3D打印社區首發作品,當消費者習慣為設計付費而非為稀缺買單,這場由LABUBU引發的技術革命,終將孕育出超越“塑料茅臺”的新物種。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