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怎么利用3D打印提升我國智能制造業
3D打印是有別于傳統制造的智能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幾個方面的特征。
制造技術的革命性。世界3D打印機技術突飛猛進,3D打印機既不需要用紙,也不需要用墨,而是通過電子制圖、遠程數據傳輸、激光掃描、材料熔化等一系列技術,使特定塑料、金屬、陶瓷、橡膠、玻璃、色砂等多種可粘合材料或者記憶材料熔化,并按照電子模型圖的指示一層層重新疊加起來,最終把電子模型圖變成實物。
應用領域的廣泛性。3D打印技術飛速發展,應用領域不斷延伸,已用于產品設計、建筑設計、模具制造、工程施工、汽車船舶等精密部件,核電、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教育文化、影視傳媒、地理信息等領域,也應用到了牙科等醫療業及珠寶,鞋類、服飾等多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取得了很大效益。
效率很高的價值性。3D打印技術對傳統制造業實施改造,可大幅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全球性的交通擁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的物流貨運,這緣于目前世界上制造與貿易的一大特點,即先造出大量同質化產品后再想方設法銷售,再千方百計運輸到目的地使用,銷售和物流配送網絡因此消耗大量資源。3D打印技術依據目標市場進行量身定制,可以就地打印商品,這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并節省物流成本。如,德國一家企業使用相同數量的耗材制造零件,3D打印機的生產效率是傳統方法的3倍,與我國東部沿海一家紡織廠合作,就地“打印”紡織機軸承,將傳統流程需84小時制作的零件,在24小時內完成,并省去了物流時間和費用,每個軸承成本由幾十歐元降至1歐元。同樣,我國大飛機工程中,運用3D激光直接制造技術“打印”出了C919客機機頭工程樣件鈦合金主風擋窗框。
多年來,盡管電線電纜業內行業組織多次呼吁產品價格自律,但市場上的電線電纜產品價格依然混亂不堪,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產品利潤大幅下滑,使電纜企業很受傷。電線電纜產品價格形勢確實已經到了非整頓不可的地步。
非理性的“低價競銷”
我國已經擁有大小電線電纜企業7000多家,97%以上是民營性質的中小企業,其中部分企業根本不具備生產能力、質量控制和檢測能力,加上集中于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企業為了各自眼前利益,紛紛以低價換市場,出現“價不抵料”鬧劇。加之,低價中標、部分企業道德無良等現象存在,更加劇了行業“低價競爭”態勢。基于行業普遍存在低價競銷致企業盈利能力走弱。上海電纜所所長魏東曾于2012年中國電線電纜博覽會暨產品質量峰會上表示,電線電纜行業平均銷售凈利潤率大概不到5%,有不少廠家甚至不到3%。
有專家指出,處于“低價”態勢的電線電纜行業,價格一直沒有回歸到合理的利潤范圍之內,這影響到的不僅僅是行業企業,甚至是電線電纜終端用戶。
多種因素擠壓利潤
2011年行業銷售、管理、財務費用總計增長25.4%;同時隨著原材料,電費、物流費、環保成本、用地價格上漲,企業經營成本不斷上升。據了解,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的原材料成本占總成本80%以上,其主要成本支出集中在銅和鋁兩大金屬材料。通常原材料價格每上漲5%,則產品的毛利減少4%。
另外,2012年應收賬款和產成品存貨兩項資金總額為2261億元,比2011年增長10.6%,占流動資產比重的47.9%。應收賬款額居高不下,2012年1-7月行業應收賬款額1832億元,同比增長12%;應收賬款額的增長幅度高于銷售額增長幅度的3.58%。
在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的情況下,兩項資金占用增長較快,使企業資金沉淀、運轉不暢,電線電纜企業利潤被多方侵蝕。
“低價”的連帶反應
事實上,電線電纜造假是行業“低價”帶來的連鎖反應。在低價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如果企業按國家標準生產,嚴格執行工藝,必然會大幅虧損。
加之,企業利潤被擠壓,行業平均利潤率一直下降,企業合理利潤難以保障。一些道德無良的企業鋌而走險,最終通過“偷工減料”、“減少電纜截面”、“以次充好”等卑劣手段獲利,電線電纜產品質量難以保證。
全國每年發生的火災有半數以上是電氣火災,其中50%以上由電線電纜短路導致。劣質電線電纜流入市場與重大工程項目,極易引發火災事故,造成經濟損失同時,也極易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雖然價格不是衡量產品質量的唯一標準,但是,價格一定是產品質量的重要體現,如果“價不抵料”,又何談質量?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