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產業化將是漫長過程
三維人體塑像、各式機器零件……正在舉行的2013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上,各種3D打印產品成了炙手可熱的“明星”。此前舉行的北京科博會、首屆“上交會”上,3D打印無一例外受到熱烈追捧。
“隨心所欲”想打啥打啥?
3D打印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大眾消費級,多用于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等領域;二是工業級,主要用于模具、模型等行業以及金屬零部件等產品制造;三是生物工程級,如打印牙齒、細胞、器官等。
我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開始研發這種增材制造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介紹,3D打印技術目前已被應用于國防,航空航天,生物醫藥,土木工程等領域。
而在國外,3D打印技術的應用更加廣泛,并取得了很多突破。比如美國科學家用牛耳細胞在3D打印機中打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于先天畸形兒童的器官移植;英國研究人員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具有正常分化能力的活體胚胎干細胞等。
專家說,理論上只要能在電腦里設計出三維模型,大到飛機汽車,小到乒乓球鼠標,3D打印都能實現。
那是不是任何人只要有一臺3D打印機就可以隨心所欲打印任何東西呢?其實這并不符合實際,因為我們生產生活中所需的物品都是由不同的材料制造的,個人買這些材料的成本將大大超過在商場中購買的同類商品。
傳統制造業新“引擎”
“3D打印”橫空出世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契機。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化制造模式,被《經濟學人》雜志認為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具標志性的生產工具”。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也認為,3D打印機可能是體現新一輪工業革命智能、綠色、高效等特點的一項“代表作”。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將增材制造確定為制造業創新的重要引擎。
3D打印技術相對傳統制造技術來講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它是否能夠取代傳統制造業?
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亞洲制造業協會首席執行官羅軍認為,3D打印技術能夠解決傳統制造所不能解決的技術難題,對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性調整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傳統制造業所擅長的批量化規模化生產、精益化生產,恰恰是3D打印技術的短腿。因此,3D打印技術本身不是要取代傳統制造業,而是要為傳統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新鮮動力。
據了解,目前,3D打印技術在原材料、操作范圍、工藝穩定性等諸多方面還面臨著瓶頸,且國內從事3D打印技術研發的科研機構和企業目前大多小而散,各自為戰,3D打印產業化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