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計劃首批學者 搞航天科技 還會3D打印
彭倍
電子科大博導
研一時,獲西北大學全額獎學金碩博連讀的機會
2008年,被電子科技大學引進回成都
2010年,33歲時被學校破格提拔為教授,并成為機械電子工程學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2013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首批名單
2008年6月1日,在拿到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證書后的第二天,彭倍踏上了回國的航班。這位土生土長的成都年輕科學家希望能將他所關注的納米世界介紹給家鄉成都。
一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只有一根頭發絲的六萬分之一。這個在顯微鏡下才能顯示的微小世界,便是彭倍研究的領域。
為搞科研 推遲博士畢業
和納米結緣,對彭倍來說,“純屬偶然”。
這位年輕的科學家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小學就讀于龍江路小學,初高中則都是在玉林中學度過。考大學時,彭倍以兩分之差落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金融專業,最后被調劑到了機械工程專業。面對挫折,彭倍在本科的四年中刻苦學習,終于以全班第一名的身份保送進清華大學讀研。但沒想到,就在研一時,美國西北大學著名微納米技術專家H.Espinosa來中國,一眼就相中了專業成績第一的他,并提供了西北大學全額獎學金碩博連讀的機會。
帶著對新技術的狂熱,彭倍來到了大洋彼岸,將青春安放在了只有在高分辨電子顯微鏡下才可視的碳納米管上。
如何才能測量出直徑只有10納米的碳納米管的力學性質,也就是它的強度和剛度?在研究過程中,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就像鋼一樣,你要用它建房子,至少得知道它的最大承重量多少吧?”
但要知道,10納米的大小可謂“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要想測試,就需要一個只有正常的力學拉伸機千分之一大小的“微型拉伸機”。另外,人手是無法把這玩意安裝到上面去,還需要一只能實現1納米三維定位精度的納米機械臂幫忙。
很多同學都勸說彭倍放棄。彭倍說,如果他堅持要做這件事,最可能的結果就是推遲博士畢業或者無法畢業,但他還是決定走下去。足足持續了5年,歷經300多次實驗,他終于成功。
2008年,博士畢業時間已經推遲兩年的彭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納米科學》)上發表了相關論文。期間,他所在實驗室還和德國klocke公司合作研制了一臺三維精度達到1納米的壓電驅動機械臂,在當時是世界上定位精度最高的機械。
技術應用航天醫療領域
2008年,作為高層次人才,彭倍被電子科技大學引進回成都。 成都也為彭倍提供了優厚的發展空間。2010年,33歲的彭倍被學校破格提拔為教授,并成為機械電子工程學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2013年,中組部公布了“萬人計劃”首批名單,四川有7人入選,其中就有彭倍。
他透露,自己和團隊目前正在研發一種用于航空航天器的精密壓力傳感器,用于捕捉航空航天空器在飛行時空氣動力的微小變化,以便能迅速自動地改變方向和姿態,極大地提高飛行性能。
此外,對時下正流行的3D打印技術,他和團隊也有涉獵,但他們打印的不是一般的東西,而是人的顱骨。據介紹,使用3D打印機,10個小時就可制作出人工顱骨。而且他們研發的材料可以隨著骨頭的自然生長而逐漸逐漸降解,消融。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