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階梯創客”造出“3D打印機”
5名懷揣“3D打印夢”的創客相聚在一起,組成了一支創業團隊。團隊里有“50后”、“70后”、“80后”、“90后”,他們稱自己為“階梯創客”,為了共同的夢想一起努力拼搏。
南充“創客團”造出“3D打印機”
8月24日上午,記者跟隨該團隊領隊杜偉,來到他們的工作室。一拉開卷簾門,數控車床、數控銑床等機器映入眼簾。“這臺機器就是我們團隊造出的‘3D打印機’,現在可以投入使用了。”順著杜偉的手,記者看到一臺長2米、高1.6米、寬0.8米的機器,機器四周插滿了電線、數據線。杜偉告訴記者,他從2013年開始研究“3D打印機”,一直到今年5月它才問世。“這是噴頭,這是鋪粉裝置,中間是打印平臺。”杜偉一邊為記者介紹“3D打印機”,一邊撥弄著機器上的按鈕。“機器的操作其實很簡單,裝入石英砂,在電腦上選擇圖紙,點擊打印就行了。”說罷,杜偉給記者演示了一下“3D打印”。裝砂、選圖,“啪”隨著杜偉在鍵盤上敲下確認鍵,機器便“噠、噠、噠”地開始工作。只見履帶帶動鋪粉裝置在打印平臺上鋪上一層薄薄的石英砂,噴頭則噴出樹脂在鋪好的石英砂上畫下圖案,再鋪砂覆蓋圖案,再畫圖……如此循環重復。“‘3D打印’的原理其實就是將材料逐層疊加、粘合,最終生成產品。”杜偉說,打印時間長短主要看打印物的高度,一般打印1厘米高的物體,需要10分鐘左右。
五人因共同愛好組成“階梯創客團”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團隊成員年齡最大的66歲,最小的只有20歲。今年3月,五人一拍即合,組成了一支涵蓋4個年代的“階梯創客團”。
“70后”杜偉負責技術研究。在團隊成立之前,他曾經租用小區地下車庫進行研究,由于噪音較大,常常受到小區居民的投訴。為了能繼續在車庫里搞研究,他將投影機帶到小區,在周五、周六晚上為小區居民免費放映電影,獲得居民好感。
“80后”王博負責產品推廣和宣傳。大學畢業后,王博到一家國企上班,由于喜愛“3D打印”,他放棄了工作,回家與朋友制作“3D打印”網站,團隊的所有成員都是通過這個網站認識的。
“50后”蒲杰負責團隊文化建設和后勤保障,他對“3D打印”產生興趣卻是因為兒時的一部神話故事———《神筆馬良》。2013年,蒲杰看到一篇關于“3D打印”技術的報道,讓他看到了把“神話”變成現實的希望。
“80后”蔣旭是一名退伍軍人,擁有營銷特長的他,現在負責產品銷售。“90后”的朱錦濤雖然年紀小,但團隊的“3D”設計圖都是出自他的手。
“3D打印”更加省時省力省錢
“我們主攻研究工業級的3D打印設備,8月份我們拿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發明專利》。”王博告訴記者,團隊造出的“3D打印機”將用于打印雕塑和裝修材料。
如今,該團隊正經歷創業初期的“陣痛”。“為了研究設備,團隊已經投入了近百萬元。”王博說,不過,現在團隊已經開始接單制作雕塑,回籠資金。“與傳統的雕塑制作相比,‘3D打印’更加省時、省力、省錢。”王博說,以目前正在制作的一塊1米×5米×5米的浮雕為例,如果請一名工匠制作,大概需要一個月時間,價格在2萬元左右。而使用“3D打印”,只需要2天時間,價格不到1萬元,更重要的是“3D打印”只需輕輕敲下鍵盤。
“成為高水平的‘3D打印團隊’是我們的夢想。”王博告訴記者,現在國內的“3D打印”水平跟歐美相比還有些差距。“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力爭成為‘3D打印界’的精英團隊。”王博自信地說。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