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制作移植物修復骨缺損
記者近日從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獲悉,該院關節外科在國內率先完成兩例3D打印移植物治療足踝關節嚴重畸形的手術。
骨缺損是較為常見的骨關節疾病,如車禍創傷、骨腫瘤、中老年退行性病變都可能造成骨缺損。在骨科和關節外科就診的患者,通常10個中就有1個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損。
此次接受手術治療的兩位患者分別為60歲和57歲,均為女性。其中一位患者是右腳足踝關節存在嚴重的關節炎和骨缺損,另一位則是矯正復雜畸形后,需要在骨缺損的地方進行填充固定。
“手術植骨是治療較大骨缺損的基本方法。”西南醫院關節外科副教授段小軍介紹,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分為兩種:一是取下患者身體上其他部位相對不重要的骨組織,移植到患者骨缺損部位,類似于“拆東墻補西墻”。但人自身可供移植的骨頭很有限,而且取一次骨就會對身體造成一次損害;二是采用骨庫里他人捐獻的骨組織,移植給患者。這種異體骨移植最大的問題是可能出現嚴重排斥反應,從而導致骨組織在移植后無法“存活”,且硬度偏低。
為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這兩次手術前,西南醫院醫生首先對患者進行精細的CT掃描,獲得患者病情數據,再與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合作反復設計、修改、完善,最后將設計數據傳送到千里之外的金屬多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運用3D打印技術為患者制作解決骨缺損問題的融合器和解決局部固定問題的個體化鋼板,再為患者裝上。
目前,兩名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均良好。
“現在看來,在足踝關節部位修復較大骨缺損,運用3D打印技術比傳統治療方法更有優勢。”西南醫院關節外科主任楊柳說,首先是材料來源廣泛,沒有自身骨組織的稀缺性、唯一性;其次,由3D打印設計的內固定材料能與患者骨缺損創面“完美貼合”,避免了有時手術植入標準化人工關節而擴大骨缺損的風險,另外材料硬度也能夠符合人體關節部位受力要求。
“3D打印技術體現出了精準醫療的優勢,治療效果更好。”楊柳說,這一技術今后有望在骨關節手術治療領域得到充分運用。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