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生物醫療3D打印領域八大最新進展(2)
3.哈佛科學家3D生物打印出“活的”腎臟模型
哈佛大學HansörgWyss生物工程教授JenniferA.Lewis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3D打印出了一個管狀的3D腎結構,據稱該結構能夠再現腎的功能。
通過與羅氏制藥公司的科學家AnnieMoisan的密切合作,他們在之前的基礎上構建出了一個功能性的3D腎結構,這個結構包含活的人類上皮細胞,該細胞組成了腎小管表面。目前這項研究已經在線發表在了《ScientificReports》雜志上。
團隊創建的3D腎結構模擬的是近端小管,是腎小管中最長最粗的一段,是每個腎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
點評:3D打印人造器官還有多遠?Organovo、WakeForest等企業組織在這一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成果,而哈佛大學的腎臟結構模型,助推3D打印往這個終極方向邁進了有益的一步。
4.韓國研發新型蠶絲3D打印機用于制造醫療植入物
韓國農業發展管理局(RDA)宣布其與翰林大學聯合研制了一臺以蠶絲蛋白為材料的新型3D打印系統,主要用作醫療設備。
蠶絲是一種含75%蠶絲蛋白的蛋白纖維,蛋白質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常被用于制造醫療設備,認識到這種材料的好處,以及3D打印技術在精確形狀成型方面日益增長的潛力,RDA和翰林大學的研究人員決定用蠶絲3D打印骨科植入物,例如:鋼板、螺釘、夾等。
點評:蠶絲蛋白來做材料,不僅生物相容性容易受到認可,成本也低、來源豐富又不用費大工夫去調制,怎么想怎么方便!商業化之后大概韓國的養蠶業也會火咯~
5.3D打印可定制血管支架
近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兩位科學家GuillermoAmeer和孫成共同合作,使用3D打印技術開發出了能夠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進行定制的可生物降解彈性支架。這種技術被稱為一種被稱為微連續液相界面制造(microCLIP)。
“當下絕大多數的支架都是用金屬支撐的,只有現成的幾種尺寸可供選擇。如果支架不合適的話,就有可能會在動脈中移動,干擾血液流動,這有可能最終導致植入失敗。通過3D打印具有能夠滿足患者血管對于精確幾何形狀和生物特性的要求的支架,我們預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并發癥的概率。”
6.用于打印微流控芯片的3D打印機
Dolomite推出了全球第一臺可以打印流體密封裝置的商用3D打印機FluidicFactory,它能夠提供快速、簡便、可靠的打印服務,每片芯片的打印成本僅需1美元。所用3D打印材料是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一種堅固且半透明的材料,名為環烯烴共聚物(COC),對3D打印設備而言,這種材料容易獲取而且價格便宜,幾乎適用于所有應用。
點評:微流控系統可以為3D組織提供營養、氧氣和生長因子,具有更廣泛的類型、功能與用途。未來,先進的生物3D打印機不僅可以打印微流控平臺,還可以同時在微流控平臺中直接打印出定制化的微觀人體組織。
7.3D打印“超彈性骨頭”重建手術可快速融合再生
來自西北大學(位于美國伊利諾州的埃文斯頓市)的研究者發明出超彈性骨頭。這種“超彈性骨頭”可以被植入到皮下作為骨頭生長的支架,或是取代失去的骨頭。
這種骨頭含3種成分:氫氧磷灰石、具生物相容性的聚己內酯和溶劑。它極易切割、折疊、翻卷,它還能在不需要膠水或膠布的情況下被按壓到骨頭材料缺失的位置。另外,它還具備了高度多孔性和吸附性,這些對于讓骨移植材料促進血管生長非常重要。
點評:若你在不久的未來傷到了骨頭,3D打印也許就是你最佳的良藥。雖然這項技術還未在人體上進行試驗,但研究人員已經在動物(猴子和大鼠)身上取得了成功。這種做法對傳統的骨重建外科手術來說是一大進步。
8.歐萊雅探索3D打印毛囊技術
近日,歐萊雅與該國生物技術初創公司Poietis簽訂了一份獨家科研合作協議。兩家公司將共同運用生物打印和頭發方面的生物突破技術,探索3D打印功能性毛囊的可能性。
雙方將使用Poietis的自定義激光輔助3D生物打印技術,并結合歐萊雅在頭發生物學方面的專長。Poietis的3D打印平臺可用獲得10微米的細胞分辨率,而且其活性細胞比率高達95%。借助3D打印技術,這些細胞結構通常三個星期就能成熟,并能夠用于組織測試。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