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三五”創新專項規劃對3D打印有哪些支持?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明確“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保障,推動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創新能力提升,科技部組織制定了《“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科技部之前在2016年還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等14個重點專項2017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為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國制造2025》等提出的任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實施“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重點專項并發布了2017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本期,3D科學谷與谷友重點解讀科技部“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的通知對3D打印有哪些支持?
1.智能正成為制造業的關鍵要素
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通過應用嵌入式軟件、微電子、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提升產品智能化程度和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打造高端產品和裝備,占據產業制高點。同時,制造裝備控制技術的極大提高,使制造裝備的自診斷、自維護、自恢復成為現實,并將推動制造裝備向智能化階段邁進。
2.服務促進產業模式變革,重塑制造業價值鏈
在同質化競爭和供大于求的全球市場環境下,制造業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向研發和產品運營維護等服務生命周期轉移,更多的制造企業成為提供產品、服務、支持、自我服務和知識的綜合體。服務與制造相互滲透融合,從生產型制造走向服務型制造是大勢所趨,產業模式向“定制化的規模生產”和“服務型生產”轉變特征明顯。
3.可持續發展成為制造業與自然、社會協調的重要主題
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成為共識,激勵制造企業開始重視綠色技術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和回收利用等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應用,創新高效、節能、環保和可循環的新型制造工藝和裝備,不斷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優化,符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環保和循環利用要求。
4.制造大數據和平臺成為高附加值增值服務的重要支撐
工業大數據是制造企業高附加值增值服務的來源,制造企業全業務數據化在對制造系統數據采集和分析形成業務數據閉環的基礎上,將有效支撐企業制造過程優化和經營管理決策,促進企業對市場、用戶的精準供給和企業間的資源分享利用,從而打造智慧企業,并為消費者、用戶以及企業自身創造顯著的增量價值。
(一)增材制造
重點解決增材制造領域微觀成形機理、工藝過程控制、缺陷特征分析等科學問題,突破一批重點成形工藝及裝備產品,在航空航天、汽車能源、家電、生物醫療等領域開展應用,引領增材制造產業發展。形成創新設計、材料及制備、工藝及裝備、核心零部件、計量、軟件、標準等相對完善的技術創新與研發體系,結合重大需求開展應用示范,具備開展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的技術基礎。
1.增材制造控形控性的科學基礎
探索增材制造自由成形過程的成形幾何精度、成形效率、材料組織結構與性能的形成規律與關鍵影響因素和控制方法,為提升增材制造工藝技術和裝備設計水平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并為形成重大原創性增材制造新技術提供科學指引。
2.基于增材制造的結構優化設計技術
發展基于增材制造工藝特性,融合力學、物理與化學多種功能的結構優化設計技術,為結構整體化、輕量化、高性能化和滿足聲、光、電、磁、熱等多功能化提供設計方法和設計軟件,支撐我國高端裝備的自主創新設計和跨越式技術發展。
3.增材制造專用材料制備技術
基于增材制造的工藝特性和應用需求,開展增材制造專用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設計與制備技術研究,最大限度地發揮增材制造技術優勢,大幅度拓展增材制造的產業化應用領域。
4.增材制造的核心裝備設計與制造技術
針對激光/電子束選區熔化、激光選區燒結、高能束金屬沉積成形、光固化、激光沉積打印、微滴噴射3D打印、熔融沉積造型等已經展示重大產業化應用價值的增材制造技術,開展相關裝備設計與制造技術的深入研究,占據增材制造產業價值鏈的高端。
5.評價體系與標準建設
研究制定增材制造的材料標準、設計標準、工藝標準、裝備標準、檢測標準、數據標準和服務標準等7個方面的標準體系,為增材制造的廣泛產業化應用奠定基礎,并顯著增強我國增材制造技術的國際競爭力。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