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3D打印產業金額及國內代表性發展趨勢(2)
3D打印行業
設備方面,最終生產零件,是3D打印的未來。近期的IDTechEx報告中提到2016金屬打印機銷售增長48%,材料銷售增長32%。該報告涵蓋了選擇性激光熔化(SLM),電子束熔煉(EBM)、送粉、金屬+粘結劑,焊接和一些新興的技術。材料范圍廣:鋁合金、鈷合金、鎳合金、鋼、鎳鈦合金、鈦合金、金、鉑、鈀、銀、銅、青銅,和鎢。由于對航空航天和醫療應用的高度重視,金屬增材制造,由于航空航天行業的大量使用,鈦合金占有31%的市場份額,同時,航空航天行業也大量投資于鈷、鎳和鋁合金.。
針對與SLM和EBM,根據Absolute Reports,預測到2021年的增長率保持在26.86%的年平均水平,另外根據Absolute Reports,歐洲金屬市場的速度高于全球水平,從2011年到2016年保持了54.92%的高增長水平。
金屬粉末是金屬增材制造的一大制約因素,根據Wholers與VDW報告,金屬增材制造市場份額大約只占所有增材制造的10%左右,然而這一比例有望在2023年達到51%左右。而目前大多數領先的金屬粉末制造商都在開發用于增材制造的金屬粉末,雖然粉末還是供不應求,但這一現象有望很快發生改變。
材料方面,我國根據《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的引導,在依托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增材制造專用材料特性研究與設計。根據BCC Research的研究報告,光敏樹脂材料占據了2015年59.8%的打印材料市場,當然,隨著金屬材料市場的快速增長,光敏樹脂材料預計將在2021年變為47%的市場份額。占據25%至26%的市場份額的是熱塑性塑料。
小編認為當前增材制造領域,我國在從事更多的基礎與應用層面建設,歐洲在進行前沿領域的探索,美國試圖通過其最擅長的數據分析與軟件能力打造共性的體系。當然,這其中還有很多共同的工作是各個國家都在積極布局。包括高溫合金這一必須的戰略領域,國內四川天塬增材制造,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鉑力特, 江西理工大學,廣東華科新材料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湖南頂立科技, 航星利華(北京)科技,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
在難加工材料方面,西安鉑力特獲得了鎢材料及銅材料加工的突破工藝。鉑力特通過大量的試驗,研制出專門針對難熔金屬和高導熱、高反射金屬的3D打印設備BLT-S300T,成功制備出銅材料零件——銅合金尾噴管。
塑料領域即將上演技術與創新的全新PK,除了設備端惠普與Carbon頻頻發力,從材料端發力將為設備應用打開全新的市場機會,這里面既有大的材料公司包括GKN、美鋁、贏創、巴斯夫、Solvay在這一領域發力,又不乏新型的創業型技術以其獨特的創新而存在,具體情況請參考3D科學谷發布的<塑料3D打印及上游市場深度研究>
在基礎性的材料建設的基礎,編程材料成為下一個搶占的戰略制高點。超材料是指材料的設計表現出不同尋常的特性,是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物理性質的人工復合結構或復合材料。 迄今發展出的“超材料”包括:”左手材料”、”光子晶體”、”超磁性材料”等。
超材料領域,我國東南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多有研究。隨著哈佛大學通過軟件來解決基礎建模問題,小編認為超材料或借助3D打印“滲入”特殊材料領域,使得超材料成為尋常可見的材料。
應用引領行業發展
應用方面,麥肯錫曾經預測,3D打印在應用端市場的影響力是深遠的,預計到2025年,3D打印對經濟的直接影響是5.5千億美金的規模,這其中包括消費類應用、模具與夾具、醫療植入物及牙科產品、航空航天零件、汽車及其他工業領域。所以說,應用是3D打印技術的最大的市場領域。
航空航天:3D打印在航空領域越來越彰顯重要性,那么在航天領域,3D打印技術已然成為“頂梁柱”。
NASA認為3D打印在制造液態氫火箭發動機方面頗具潛力,NASA的AMDE-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monstrator Engine增材制造驗證機項目在3年內,團隊通過增材制造出100多個零件,并設計了一個可以通過3D打印來完成的發動機原型。而通過3D打印,零件的數量可以減少80%,并且僅僅需要30處焊接。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