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3D打印產業八大輝煌成果
作為奔流在國際發展大潮中的主要國家之一,我國內部的各行各業也都逐漸開始了新技術的全面改造階段。因此,在國家良好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的3D打印技術日漸取得重要成就,并在多個行業和領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我國首臺太空3D打印機正式曝光
中科院重慶研究院與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近日共同研制成功我國首臺空間3D打印機,并于日前在法國波爾多完成了拋物線失重飛行試驗,其可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寸超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3月26日運至國際空間站的升級版3D打印機打印尺寸。中科院重慶研究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副所長、3D打印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段宣明介紹,經過兩年努力,該院與空間應用中心研發出我國首臺空間3D打印機,可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寸達到200×130mm,該尺寸是NASA首臺空間在軌打印機打印尺寸的2倍以上,并超過今年3月26日NASA運至國際空間站的升級版3D打印機打印尺寸。
段宣明說,空間3D打印制造技術的打印速度為10—30毫米/秒,可以在一到兩天內打印出需要更換的零部件,且適用于絕大部分零部件,在空間站運營、深空探測等任務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方便、快捷地幫助宇航員在失重環境下自制所需的實驗和維修工具及零部件,大幅度提高空間站實驗的靈活性和維修的及時性,減少空間站備品備件的種類、數量及運營成本,降低空間站對地面補給的依賴性。
中科院研發出超級3D打印機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林文雄課題組在國內首次突破了可連續打印的三維物體快速成型關鍵技術,開發出一款能夠連續打印的超級快速3D打印機。這款3D打印機采用數字投影技術,打印速度達到每小時600毫米,也就是可以在6分鐘內,打印出一個60毫米高的三維物體,而采用傳統的立體光固化成型工藝打印同樣物體,則需要約10個小時。
專家介紹說,目前針對液態材料的3D打印技術多采用立體光固化成型工藝,也就是用材料逐層固化、層層累積的方式來構造三維物體,層與層之間需中斷光照射,然后在已固化區域表面重新覆蓋或填充精確、均勻的光敏樹脂,再進行光照射形成新的固化層,這種方式系統復雜且耗時。
在2015年3月,美國Carbon3D公司率先提出“連續液面生長技術”。在此基礎之上,福建物構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特殊的半滲透性透明元件取代特氟龍,這種元件對氧氣的透過率比一般高分子聚合物高,因此氧氣或空氣均可作為固化抑制劑使用,實現全程固化的高速連續性。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