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氣研究院開發的導電3D打印碳納米管將促進可穿戴技術
碳納米管的圓柱形碳分子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力學性能和電學性能,使他們在納米技術領域-nanotechnogloy、半導體領域、電子領域、光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具有極大的潛力。
早在2014年,密歇根的創業公司3DXTech推出了一系列專業碳納米管的3D打印長絲,該長絲可以用于幾乎任何FDM / FFF桌面型3D打印機加熱與搭建平臺,用于制作拓展功能的3D打印電子和PCB電路板,3D打印碳納米管還可以顯著增強3D打印物體。
3D打印在柔性智能電子設備和元器件的制造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如今,韓國電氣研究院開發的導電3D打印碳納米管將促進可穿戴技術的發展。3D打印在可穿戴技術領域的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之前,蘋果與美國國防部投入資金超過1.71億美元來合作開發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而亞洲也不示弱,根據韓國電氣研究院最近的突破。他們提出了3D打印電子微結構的新方法,將有助于構建各種元件,特別是可穿戴技術。
這種新技術的應用發展前景取決于為高導電材料所生產的結構和形狀。結構越小,電氣部件就越少,這給設計者和發明人更多的自由度,從而以新的方式實施新技術以獲得顛覆性的產品。根據韓國電氣研究院研究組組長Seol Seung-Kwon,過去已經使用3D打印制造電子元件的小型結構,但是這些技術的應用面相對有限。韓國電氣研究院的科學家能夠通過開發一種新型的3D打印噴嘴來3D打印高導電性碳納米管材料。
研究人員的聲明說,“為了實現高質量的3D打印,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聚乙烯吡咯烷酮纏繞的MWNT墨水具有均勻的分散性和合適的流變性。這種突破取得的成就就是使得3D打印技術充分發揮優勢,使得設計的自由度更高,并且實現更快的設計迭代。
高級可穿戴設備需要可彎曲的材料,彎曲部分仍然能夠集成大量的微型電路板和部件。通過3D打印碳納米管可以完全滿足這一要求,因為它們具有高水平的導電性和將其組裝成復雜的柔性結構的特點。
可以折疊的手機,更輕巧的跑步計數器…根據韓國電氣研究院,3D打印技術將推動可穿戴設備產品的發展,唯一限制的是我們的想象力。
如果說3D打印技術將促進可穿戴設備技術的發展,那么碳納米材料的價格如何呢?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研究,更多公司進入到碳納米市場,如General Nano專為航空電磁干擾(EMI)屏蔽生產的碳納米管片材達到100000m2 /年,并且價格降低到10美元/平方米到50美元/平方米之間。在這個價位上,碳纖維由于比金屬網格結構具有更輕的重量和延展性,碳纖維的競爭力將挺進金屬領域。隨著這種趨勢的不斷增強,Lux Research預計碳納米管材料和3D打印碳納米管將從“臥底”走向先進材料市場的主場。
在3D打印可穿戴設備領域,并非還停留在研究階段。而是已經展開了商業化的應用,其中耐克正在使用納米科技將傳感器嵌入至服裝。而不遠的未來,用戶將可以使用3D打印技術去制作自己的智能T恤。運動員和教練將可以更好地了解是否訓練過度,以及運動員的身體是否缺水,或是過于緊張。這也將降低耐克等公司生產和供應鏈管理的成本。
此外,3D打印嵌入式傳感器也在改變醫療設備行業。梅約診所已開發了首個這樣的設備。該醫院正在探索,如何將傳感器植入設備,從而加強對病人身體狀況的監控。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