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磁體的增材制造:3D打印+拓撲優(yōu)化=下一代電機(2)
與商業(yè) NO ~6.5% 和 ~3% 的硅鋼片相比,L-PBF 基于粉末床的選區(qū)激光熔化金屬3D打印處理的硅鋼顯示出相似的磁極化。目前在 AM-增材制造加工的軟鋼中尚未實現(xiàn)強的優(yōu)選顆粒取向。
3D打印軟磁材料的核心改進是通過氣隙設計(平行和垂直于構建方向)實現(xiàn)的。相比之下,對于典型的商業(yè)材料,總磁芯損耗要低得多。
降低 AM 軟磁材料渦流損耗的策略:(a) 垂直于打印方向的內部氣隙 (b) 平行于構建方向的有限氣隙 + 金屬間化合物層 (ce)與構建方向平行的寬闊氣隙
© ScienceDirect
不過,3D科學谷了解到目前為止,3D 打印軟磁材料中的過量鐵芯損耗幅度和行為尚未得到徹底研究。L-PBF(SLM) 基于粉末床的選區(qū)激光熔化金屬3D打印制備的硅鋼是迄今為止研究最徹底的增材制造軟磁鋼。當通過優(yōu)化工藝制備時,可以獲得適合電機結構的材料特性:即從高純度粉末通過L-PBF 3D打印制備的接近完全致密的樣品。
根據(jù)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除了L-PBF(SLM) 基于粉末床的選區(qū)激光熔化金屬3D打印工藝,F(xiàn)raunhofer IFAM將金屬3D 絲網打印工藝應用到新電力驅動的軟磁組件。Fraunhofer IFAM通過3D打印實現(xiàn)的潛在成本降低的一個具體例子是異步電機中的軟磁組件。3D科學谷了解到最新的科研進展情況是磁芯損耗可降低 10%,生產中的材料成本可降低 20%。Fraunhofer IFAM通過各種措施,例如使絲網打印過程完全自動化和增加可用的絲網面積,提高了整個過程的生產率。因此,異步電機生產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減少約 20%,在片材包裝中可減少約 40%。
在電機中,硬磁材料(永磁體)用于在不施加電流的情況下產生磁通量。由于這些材料用于存儲磁能,因此寬磁滯回線區(qū)域是必不可少的。
© ScienceDirect
傳統(tǒng)制造方法(燒結和粘合)生產復雜的網狀永磁體具有挑戰(zhàn)性?尚械拇朋w拓撲結構是有限的,因為這些技術涉及模具和壓制工具,生坯零件在燒結時也會經歷顯著的收縮(高達 25% vol)。
與軟磁材料類似,已建議使用3D打印-增材制造方法來生產拓撲優(yōu)化形狀的永磁體。根據(jù)3D科學谷的了解,稀土永磁材料是第三代永磁材料,主要包括稀土鈷永磁材料和釹鐵硼永磁材料。前者是稀土元素鈰、鐠、鑭、釹等和鈷形成的金屬間化合物,主要用于低速轉矩電動機、啟動電動機、傳感器、磁推軸承等的磁系統(tǒng)。后者釹鐵硼永磁材料是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其剩磁、矯頑力和最大磁能積比前者高,不易碎,有較好的機械性能,合金密度低,有利于磁性元件的輕型化、薄型化、小型和超小型化。
隨著3D打印技術進一步打開復合材料的制造空間,在 AM-增材制造硬磁材料的情況下,存儲更多磁能的主要障礙仍然是相對較低的硬磁相密度。3D打印磁體通常表現(xiàn)出大的孔隙率和/或粘結劑含量,因此飽和磁化強度低(最大能量密度與 Js2 成正比)。
同時,3D科學谷了解到目前3D打印-增材制造的永磁樣品表現(xiàn)出相對較高的矯頑力:在大多數(shù)研究中達到 700-800 kJm-1。這可歸因于 AM 材料固有的有限顆粒結構和高結構雜質含量。除了 NdFeB,其他硬磁化合物的 3D 打印不太常見,包括 ALNiCo、SmCo和鐵氧體磁體的一些實例。
此前,根據(jù)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ORNL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通過將NdFeB稀土粉末與聚合物混合在一起,然后通過熔融擠出頭將材料擠壓出來,一層一層復合而成產品的形狀。復合顆粒中65%體積的材料為各向同性的NdFeB磁粉,35%體積的材料為聚酰胺(尼龍)。
© ORNL
尼龍是一種很常見的、用途廣泛的材料,在3D打印行業(yè)通常采用的是選擇性激光燒結的3D打印方法來制造尼龍產品。而ORNL則采用的是類似與FDM技術,將材料融化擠壓出來。
除了不需要模具來制造永磁材料,此外,ORNL發(fā)現(xiàn)他們的BAAM打印工藝還比傳統(tǒng)制造方法節(jié)約30%到50%的材料,因為那些沒有被用過的材料可以通過循環(huán)被再次使用。
根據(jù)3D科學谷,AM增材制造將在電機的設計中引入了全新的設計規(guī)則,因為增材制造的成本與批量大小以及產品設計的復雜性并不相關。這意味著電機的電磁和熱優(yōu)化有更多機會:因為磁通路徑和導體可以根據(jù)設計要求進行三維形狀,并且設計中集成了更有效的無源或有源熱交換器。
根據(jù)3D科學谷的了解,3D打印永磁的技術挑戰(zhàn)如下:
- 廣泛采用的基于擠壓的增材制造方法為實現(xiàn)復雜零件幾何形狀提供了較少的機會。這是由于3D打印后燒結過程中涉及的顯著收縮和機械不穩(wěn)定性。
- 在打印復雜形狀的永磁磁體同時,還必須設計一種磁化過程,以便在材料上賦予必要的三維磁化圖案。理想情況下,這個過程將在3D打印過程中原位進行——由于涉及的強磁場,涉及到無數(shù)的技術挑戰(zhàn)。
總之,新材料的開發(fā)及其通過下一代生產方法進行的工業(yè)集成對電機的整體性能產生了最顯著的影響。材料定義了機器的實際限制,而其他研究領域(控制、設計、優(yōu)化)——允許針對特定應用的進化發(fā)展。
越來越可靠的絕緣材料、更有效的電導體和磁導體、新的永磁合金以及具有成本效益的制造和加工方法,這些因素的配合使最終消費者可以獲得更強大和更復雜的電機設計。下一期,3D科學谷將針對3D打印電機中的導電材料進行深入剖析。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