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副中心智能工廠!智能制造展現科技創新硬核實力
時間:2024-11-19 14:39 來源:北晚在 作者:admin 閱讀:次
智能工廠作為實現智能制造的主要載體,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
前不久,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公布了2024年(第一批)北京市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名單,全市共10家企業工廠獲認定。中關村通州園企業甘李藥業的胰島素生產智能工廠成為副中心首家,也是副中心今年唯一一家獲批的北京市智能工廠。
據了解,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部署開展的2024年度智能工廠梯度培育行動中,明確將構建智能工廠梯度培育體系,分基礎級、先進級、卓越級和領航級四個層級開展智能工廠梯度培育。在副中心,一批工廠已經悄然行動,開啟智能化改造。

甘李藥業:副中心首家北京市智能工廠
從外觀看與其他廠房并無區別,但走進副中心內多家工廠車間,記者卻被這里的“靜悄悄”震撼了。與傳統印象中人聲嘈雜的生產車間不同,“智能工廠”里除了一條長長的生產線,各種運行自如的設備,幾乎看不到作業的工人。
“這就是智能工廠的魅力,在科技的加持下,企業生產目前已經完全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甘李藥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高科技生物制藥企業甘李藥業總部位于通州區漷縣鎮,隸屬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漷縣鎮老牌龍頭企業之一。作為中國第一家掌握產業化生產重組胰島素類似物技術的公司,甘李在生產研發的生物合成人胰島素及其類似物方面,處于中國糖尿病市場的領先地位。
走進甘李藥業,干凈整齊的廠區被綠意包圍,宛如生態公園,人工湖附近不時有野鴨子、大白鵝來此棲息。“我們廠內的綠化面積將近2萬平方米,綠化率達31%。”工廠相關負責人表示。南門的盡頭,新中式建筑的辦公樓前,兩座DNA雙螺旋模型凸顯科技之重。
該廠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生產車間里,從原料發酵到成品包裝,每一步都嚴格遵循GMP標準。我們的胰島素生產智能工廠是由40+套自主編程的自動化系統和各個車間專用智能化系統組成,操作線最低只需要2個人就可以進行,真正實現了全自動高效率生產。
A2胰島素生產車間內,在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空調BMS、EMS系統等超級大腦的把控下,各設備各車間實現設備自動化運行,保證了數據完整性、實現數據互通。車間還引入WMS、ERP等信息化技術,年產能可達1億支。
A3胰島素生產車間實力同樣不俗。這里的注射液車間最大年產量達9000萬支,原料藥最大年產能達3.5噸。甘李率先將國際領先的“分子內伴侶”理論應用于基因重組人胰島素的生產,使生產步驟從31步減少到17步,大大增加了生產可控性,同時提高產品純度,保證產品質量符合國際標準。
“通過智能化系統依據各個車間的工藝特點,我們在發酵、細胞破碎、精致凍干等過程中進行數字化控制,實現關鍵操作一鍵執行,培養全過程自動調節,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人員操作簡便、直觀,達到了較少操作,節省成本,提高收率的效果。”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企業還建立了倉儲管理系統WMS。WMS項目可實現多倉庫管理,將多個倉庫用網絡連接起來,實現信息共享。在庫房內部可實現精確到單儲位的物料精細化、可視化管理,對各貨位上物料的批號、檢驗狀態、有效期以及即時結存量進行實時的動態管理。
人衛制藥:智能煎藥生產線 中藥代煎全流程數字化
醫藥健康是通州區“6+3”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作為副中心首個醫療健康產業園,近年來漷縣鎮不斷聚集行業龍頭企業,目前全鎮規模以上醫藥健康企業9家、上市公司4家、專精特新企業8家,這些“龍頭企業”更是率先走上智能化工廠建設之路。中藥現代化和智能制造是影響中醫藥發展和國際化的關鍵。北京人衛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衛制藥)全面上線的智能煎藥生產線,將產品線拓展至60個系列產品,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之一。
中藥代煎是大家熟知的中醫藥服務模式。走進人衛制藥的智能煎藥中心,濃郁的中藥味撲面而來,機械臂不間斷地操作著煎藥桶,中控室顯示屏上,生產狀態、工藝參數等信息一目了然。據了解,這里新上線的煎藥中心共6000平方米。其中,中藥調劑區3000平方米,代煎區3000平方米。自動化調劑煎藥生產線3條,智能化煎藥設備400余臺,日處理處方可達4000余張、5萬余劑。
目前,這里承接了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的代煎項目,建立完善的飲片調劑及代煎工作制度和標準操作規程。產品種類超800種,廣泛供應于北京市各大醫療機構和商業批發單位。
“我們引進了煎藥中心工業操作系統,與醫院HIS系統無縫對接,可以實時接收醫院開出的中藥處方,對接自動調劑設備系統。基于煎藥系統的處方智能分流功能,可以批量高效劃分適宜自動調劑的處方,保障自動調劑設備最大化發揮效能,提高整體調劑效率,將接方、審方、調劑、浸泡、煎煮、打包、配送等各環節深度融合,實現中藥處方代煎全流程的數字化管控。”北京人衛藥業有限公司質量總監劉杰表示。
春立醫療:3D打印自動打磨 智能生產全流程
成年人有206塊骨骼,但突發外傷、運動損傷、骨骼老化病變等常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20世紀,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誕生,成為解決骨骼、關節等傷病最有效手段之一。
位于漷縣鎮的北京市春立正達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春立醫療),是全球首家骨科“A+H”上市公司、民族關節行業的領跑者,已成為行業領軍企業。走進生產車間,現代化的機床安靜有序運轉,生物杯單元采用全球先進的加工設備,代替了原有的普車、數控、加工中心等多臺設備;3D打印車間負責特殊定制關節的生產制造;二層自動化打磨車間內,靈活的機械手臂正代替人工進行打磨拋光操作。
“所有工藝流程都由技術部輸入到程序庫里,需要生產時,只需要把程序調出來,機器就可以聽從指令完成全套生產流程。”春立醫療相關負責人介紹。
畢業于河北科技大學的石澤昊是公司的機器人工程師之一,他參與研究的髖關節骨科手術機器人,目前正在全國臨床試用階段。研發室內,由主控操作系統臺車和光學追蹤系統臺車組成的機器人,正在模擬實操。操控界面中,手術中的骨關節出現不同顏色的標記點。石澤昊解釋:“現在是粗配準界面,綠色代表配準位置準確,三點粗配點位全部為綠色,就會進入精配準界面,這一步共需要配準32個點位,每個點位的毫差最小為0.5毫米,只有數據在毫差范圍內,才能實施下一步手術。”
公司三年前開始研發髖關節骨科手術機器人,相較于目前應用較多的機械臂手術機器人,髖關節骨科手術機器人更靈活、方便。
“機械臂手術機器人需要一定布局空間,手術中全程不能移動,手術中一旦出現卡死情況,就會裹挾患者。”石澤昊介紹,公司研發的髖關節骨科手術機器人最大程度還原了主刀醫生的傳統手術手感,具有自主感知能力,整體手術時間也比機械臂短,目前已進入全國臨床試用階段,很多醫院反饋不錯。
馬上就訪 漷縣鎮:多家工廠開啟智能改造
“一個企業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關鍵在科技創新能力。”
提到工廠智慧化建設,漷縣鎮黨委書記郭楓表示,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化改造已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和適應市場變化的關鍵手段之一。
目前,多家工廠已開啟智能改造。定位“文化健康小鎮”的漷縣鎮已經發布“醫藥健康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規劃”,到2030年,集聚區醫藥健康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同時在合成生物、AI+醫療健康兩大未來健康領域形成突破,未來的智慧化生產程度會越來越高。
按照規劃,到2026年,北京將力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實現數字化達標,重點產業領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70%;培育100種以上數字化轉型優秀供給產品,培育20家市級及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20家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示范工廠或“世界燈塔工廠”,新增100家智能工廠與數字化車間。
未來,城市副中心的智能工廠數量還將不斷增加。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推薦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