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正在構建新經濟模式
最近美國Organovo公司公布,其利用裝有細胞的3D打印機打印出了與真實肝臟一樣功能的“迷你肝臟”。今年以來3D打印等新一輪技術,正由以往的概念逐漸演變成一場技術革新。
從現有跡象看,盡管3D打印技術、云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的出現已非一朝一夕,但從未如今天這般形成一個互為關聯、互為加強的龐大有機體系,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明顯的解構與建構效應。最為突出的是將顛覆以規模經濟為特征的傳統運行模式。
新技術不僅已成為市場交易系統性變革的首要驅動力,更將對傳統的生產組織產生解構效應。受益于新技術的交疊作用,人們之間的溝通與作業成本幾乎降為零,社會產業鏈條中的多個低效環節被解構、合并、消失,從而打破了規模經濟所形成的產業壁壘。在時間的催化作用下,社會信息重新被處理、再加工,并以有效的價格機制顯現,消除單純依靠規模經濟所帶來的附加值增長,經濟體轉而訴求更為高效率、低成本的構造體系。
最為直觀的例證來源于近幾年“眾包”業務形態的出現及廣泛適用。眾包,是一種分布式的生產模式。在強大的新技術支撐下,社會化、開放式的分工作業模式顛覆以往大規模生產與交易方式,重新構建社會單元和拓撲結構,更為直接地以終端用戶價值的產生定義產出形態。
如數字媒體、遠程醫療、移動支付,已經成為新技術帶動下變革的先行者。為什么變革先從這些產業開始?即時性成為關鍵因子。試想在大數據背景下,社會信息的再處理如果被冷凍365天后是否還具備高附加值特征。顯然非常有限或完全喪失。但如果這種處理在下一分鐘、下一秒鐘即可反饋到最終消費者一端,這種即時性將顯著提高消費決策的有效性與附加價值。信息生產與消費的并行性促使上述產業的規模性、復雜性被分解,成為率先革新的實踐者。
鑒于此,發展中國家或許可以在此輪技術革新中找到增長的動力。因此,以技術為核心的服務業,應成為發展中經濟體的下一階段增長的突破點。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