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入選863計劃 如何把握新一輪發展機遇
2013年以來,有關3D打印的利好消息不斷。
4月,科技部發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制造領域2014年度備選項目征集指南》,3D打印首次入選。
國慶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學習期間,中央領導專門考察了中關村3D打印相關研發和生產企業。
此外,據媒體報道,為加快推動3D打印制造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醞釀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準備制定支持3D打印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3D打印產業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中國起步并不晚
3D打印技術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其原理是以數字模型為基礎,運用粉末狀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建物品。2012年,旨在重振美國制造業的“制造業創新國家網絡”將3D打印作為首個發展方向,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也發表文章稱,3D打印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在多方力量共同推動下,從前不溫不火的3D打印變得炙手可熱。
根據最新的報告顯示,2010~2012年,3D打印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7.4%,2012年市場規模為22.04億美元,約合135億元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3D打印技術在中國的起步并不晚。上世紀90年代,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高校就已經開始進行3D打印領域的研究。截至今年5月,國內已經有40多家從事3D打印技術的上下游企業和科研單位。
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3D打印技術已經在航空航天、汽車、生物醫學等領域廣泛應用。我國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1993年以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盧秉恒率先在國內開拓光固化快速成型制造系統研究,開發出具有國際首創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機及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光、電一體化快速制造設備和專用材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華明率領的團隊歷經20年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全面突破了鈦合金等難加工大型復雜整體關鍵構件激光成型工藝、成套裝備和應用關鍵技術。
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3D打印技術中心開發出液體光敏樹脂紫外固化技術,打印精度能夠達到微米良機。另外,該中心正在研發一項跨尺度高精度打印,將大面積的快速打印和局部的精細打印相結合,從而滿足客戶的特定需求。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