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入選863計劃 如何把握新一輪發展機遇(2)
不能“單打獨斗”
雖然我國3D打印起步不算晚,也有了一定的進展,但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3D打印技術還有多方面瓶頸待突破。
首先是設備問題。目前,國內的3D打印設備和國外相比可靠性較弱,一些高端設備和關鍵部件在國產化方面也需進一步努力。其次,國內3D打印技術還面臨著材料的難題,一些材料的配比未能掌握,一些試驗需要的材料還需要從國外進口。
此外,我國3D打印技術的市場也需要進一步拓展。據報告顯示,2012年全球3D打印的市場規模為21億美元,而中國3D打印市場規模只有10億元人民幣。
要想抓住3D打印技術的發展契機,首先應該突破和掌握3D打印的核心技術,比如智能終端、掃描儀器等設備的精度、速度,掌握更為豐富的材料,如智能材料、功能材料、復合材料,及多種金屬材料直接成型,還要推進3D打印設計軟件、工程軟件、制造軟件和控制系統的開發應用。這樣才能掌握3D打印全產業鏈的自主權,避免淪為產業鏈低端,僅僅作為廉價勞動和加工制造基地。
而要想實現上述技術的突破,我國3D打印產業需要加強資源整合,走抱團發展、集群發展之路。長期以來,3D打印行業“小而散”,相互之間各自為政,設備、軟件、材料、工藝等都需要自己研究,沒有團結起來,不能形成一種合力。因此,3D打印需要創新科研機制的支撐,研發機構應該各有分工,相互補充。
2012年10月,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成立。該聯盟在南京等城市集中優勢資源建設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將從事3D打印技術研發的科研單位和企業整合起來,形成合力,通過行業抱團發展的模式逐步打開市場。
今年8月,中國3D打印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該研究院將集成國內外研發力量,重點開展醫療康復、航空制造、航天科技(000901,股吧)、汽車研發、生物制造等領域3D打印工藝、裝備、材料、應用等產業化技術研發,逐漸實現技術轉化。
上述進展說明,我國3D打印正從以往的單打獨斗,轉而形成整體合力,這將有助于推動我國3D打印行業資源整合、標準建立以及國際間的對話交流。
應與傳統產業相融合
3D打印技術在文化創意、生物醫學和工業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而我們看到,在過去的30多年里,3D打印技術之所以未產生太大影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戶和企業對3D打印技術缺乏足夠的信心,市場需求始終沒有起來。
與傳統制造的大規模、大批量的加工制造相比,3D打印在少批量、小尺寸、高精度、造型復雜的零部件元器件的加工制造方面更具優勢。因此,3D打印可以與傳統產業優勢互補,融合發展,開發出適合傳統制造業所需要的技術和產品,幫助傳統產制造業改進生產工藝,從而為傳統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此外,發展3D打印這項新興技術,僅憑熱情是不夠的。目前,面對3D打印的廣闊前景,各地紛紛興建3D打印產業園,并出臺各項優惠政策,面對這一現狀,我們應該進行科學規劃布局,避免在發展初期一哄而上,形成惡性競爭,重蹈光伏行業的覆轍。
當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外需疲軟,內需不振,制造企業在新一輪經濟起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牽住3D打印這個“牛鼻子”,使其在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中發揮作用,將為傳統制造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希望。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