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辨別關于3D打印的常見說法孰真孰假
說法一:3D打印機價格很高?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2000年,3D打印機一直只是被用作工業領域。但是現如今,普通消費級的高質量3D打印機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每個人都能以低于3000元的價格買到一臺3D打印機。甚至,還有成本非常低的DIY3D打印機。而作為市面上一款非常普及的機型,創想三維桌面級3D打印機CR-5的價格才僅僅相當于一臺蘋果手機。
說法二:3D打印市場還不夠穩定?
根據現階段,3D打印市場非常穩定的表現來看,未來幾年3D打印機出貨量還將持續增長,有權威機構預測,到2020年3D打印機出貨總量將超過670萬。
說法三:3D打印機能打印人體器官?
還不能。雖然科學家已經在努力,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人體器官的結構太復雜,而且有很多相互依賴共生的部分。現階段科學關注的焦點還停留在,為簡單的有機體打印簡單的器官組織,并且受限于材料,很多打印出來的器官是不能直接應用于人體的。雖然3D打印機已經可以兼容很多材料,比如創想三維3D打印機,能夠非常流暢地打印軟膠材料,但這種材料跟可替代人體組織的軟質材料還是不可相提并論的。
說法四:3D打印能夠用于大批量制造?
在目前階段,將3D打印技術用于大批量制造,其實并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3D打印這種制造方式還不夠快速,而商業社會追求的是效率,使用3D打印去進行大批量的生產,會造成時間上的巨大浪費。
但也有例外,比如當我們想定制個性化產品的時候,3D打印就是一個最好的方式。舉個例子,助聽器,其實就是一個高度定制化的產品,因為每個人的耳蝸結構都是不同的,使用3D打印就能夠精確匹配每個人的耳部,是一種既便捷又經濟的方式。3D打印制造復雜物體不增加成本,適合個性化定制。
說法五:使用3D打印機制作一件物品更快?
普通的3D打印機雖然在打印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相比傳統的制造方式來說,還是慢的。另外,穩定性也是一個問題,如果3D打印機壞掉,可能需要重頭開始打印。
當然在特定條件下,使用3D打印會更加快,前提是這個東西有一個非常復雜的形狀,個性化,不需要被大批量生產,比如創意產品、功能原型測試、工具定制等等。
說法六:用3D打印機制作一件物品更加便宜?
這個要根據物品數量去衡量。使用3D打印,每一件物品所耗費的成本是相同的,而使用傳統的制造方式,單件成本會隨著物品數量的增多而遞減。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