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醫學3D打印中的關鍵技術(4)
六、個體化康復支具(矯形器)的設計與打印
康復醫學是3D 打印技術推廣應用的新天地。康復支具的多樣性和個體化需求是3D 打印技術的強項。圖10 是如今網上可以看到的琳瑯滿目的成果。
圖10 3D打印康復用矯形器
圖11a 是我們通過前臂掃描數據制作的骨折固定支具,它有很好的透氣性、尺寸緊湊美觀、無疑是傳統石膏固定方法的未來取代。圖11b 是我們和國內兩家醫院共同研發的融上述支具和傳統骨折外固定支具于一體的新型骨折支具,它克服了傳統金屬外固定支架的臃腫結構,更重要的是使用該支具可以實現精準的骨折復位。
圖11 3D打印個體化骨折支具
圖12 是我們對一種腦卒中足下垂患者康復支具使用效果的運動測量和生物力學分析案例,這種支具采用個體化設計和3D打印將得到優化的效果。
圖12 康復支具使用與分析案例
目前3D打印康復支具存在問題有:
1. 對臨床需求的反應速度。與手術模型和導板相比,康復支具對打印制作的時間要求通常較為寬裕,但在有些場合反應速度輸于傳統方法。
2. 支具的強度。和現在傳統支具材料相比,3D打印支具通常需要采用增強尼龍材料,這導致其價格比傳統支具高。
3. 矯形器很難調整修改。在實際臨床應用中,很多矯形器特別是矯正功能的矯形器,在安裝到人體后往往需要根據情況與需要對矯形進行局部調整,傳統的熱塑板材矯形器可以實現再加熱塑形,而3D打印材料由于材料不具可塑性無法實現調整。
4. 存在競爭技術。目前市場上推出的低溫熱成型標準板材可在現場裁剪,在低溫下軟化,通過貼服于患者的體表快速成型,具有極好的“ 量體裁衣,度身訂做”效果,將會瓜分掉一部分3D打印的支具市場。
七、存在的問題與發展
醫學3D打印目前在我國炒作甚熱,一系列的問題須要我們冷靜思考:
1. 在宣傳中必須講清可能做和目前可以做的內容。細胞打印是很重要的基礎研究,對醫學未來具有重要作用,但還不是目前臨床可應用的技術,它應集中在一些從事基礎醫學研究的單位進行,不宜大范圍鼓吹。模型和導板是最貼近臨床的可用技術,應努力推廣。
2. 現在基于FDM技術的普通桌面機在醫院中廣為流傳,是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應努力讓醫學界和社會認清,醫學3D打印是一項高科技的集成技術。
3. 要冷靜透過PPT 的成果思考這項技術的GDP效益。如今在各種會議的PPT上可以看到很多應用3D打印完成的精彩手術案例,在手機上也不斷看到各種所謂首例的報道,從事3D打印醫學應用的產業如雨后春筍,這應該是一個積極的態勢。但縱觀各種展會和論壇,同質化競爭十分嚴重。模型和導板能支撐一個大規模的產業嗎?
4. 醫院不能正規收費是目前醫學3D打印技術推廣應用的瓶頸,一時不易解決。
5. 高性能打印機居高不下的打印成本和患者的承受力存在矛盾。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