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探索SLA 3D打印微針通過皮膚將藥物輸送到血液中的創新方法
通常微針是用塑料,金屬,陶瓷等材料制成的。隨著生物相容性聚合物的問世,由于更大的可處置性,可負擔性和定制化的潛力,微針正被更廣泛地使用-總體上針對患者特定的利益。微流體裝置落后于藥物輸送系統中的許多新功能,可用于混合和輸送所需的少量液體。
研究人員指出:“例如,微流體混合用于直接合成具有可調節理化特性(例如粒徑,均質性以及在輸送點處的藥物載量和釋放)的納米顆粒。” “此外,微針和微流體混合的結合在諸如基于結合療法的皮下/透皮給藥等用于生物治療的臨床前測試的領域中是有益的。”
新的系統也正在開發用于“劑量”的系統,使患者可以同時接受多種藥物。微流體技術和創新的藥物輸送系統使該過程更經濟,更簡單且更不易出錯。這項研究通過“精細的空心微針設計”,通過單步立體光刻(SLA)印刷了支持微流體的微針設備,從而形成了精巧的微針陣列。據中國3D打印網了解,這種體系結構允許調節輸入流體溶液的流速,以便在未來基于組合療法的應用中促進可編程藥物的輸送。SLA 3D打印有很多好處,研究團隊的任務是進一步完善該研究的過程,創建新的微針設計和打印設置。

支持微流體的空心微針設備的3D打印。 (a)具有代表性的啟用微流體的微針設備的CAD模型,作為SLA打印機的輸入。 (b)具有三個微流體入口的印刷設備,這些入口匯聚到3D螺旋腔和空心微針陣列出口中。 (c)入口交匯處的特寫,可以看到紅色,透明和藍色染色溶液流的匯合。 (d)中空微針陣列的特寫。
該研究團隊能夠使用IIa類生物相容性樹脂在2.5小時內一次印刷最多12個設備(尺寸為1.5××1.2××3.1×cm)。

3D打印空心微針陣列的表征。以(a)0°,(b)-45°,(c)+ 45°和(d)90°角打印的剪切圓筒微針圖像,帶有輪廓輪廓(插圖顯示相應的打印設置)。 (e)圓錐形,(f)金字塔形和(g)基本的注射器形針頭陣列的SEM圖像。 (h)每個設計的平均針高(每個陣列25個微針的子集)。 (i)注射器形設計的CAD模型和尖端的SEM圖像(曲率半徑約為50μm)。 (j)細針頭注射器形設計的CAD模型(附加功能突出顯示)和針頭的SEM圖像(曲率半徑約為25μm)。 (k)尖端微針陣列的SEM圖像。 (l)跨三個獨立的細尖端微針陣列的平均微針高度(每個陣列25個微針的子集)。誤差線表示±標準偏差。
掃描顯微鏡在陣列的設計和3D打印方面均顯示出成功。
3D打印的微針機械特性:穿透和失敗。 (a)在施加力為5 N的情況下,穿過兩層封口膜對錐形,錐形和細尖注射器形微針陣列進行穿透測試。 (b)細頭注射器形微針的機械仿真,可視化尖端處最大應力的出現。 (c)穿透測試之前和之后的微針的SEM圖像(無尖端故障)。 (d)3××3的注射器形微針陣列的軸向力與位移曲線。記錄了破壞點和穿透力。插圖顯示了壓縮測試設置。
滲透和斷裂測試證實了微針在實際應用中的機械強度。使用我們設計的方案印刷了一個示例性的啟用微流體的微針設備,該設備可促進多種流體在不同流速下的均勻混合,然后經皮輸送混合溶液。將各種流速比與有色染料溶液進行比較表明,可以控制溶質的相對濃度。研究人員總結說,豬皮膚上的三種熒光染料模型藥物溶液的離體共聚焦激光掃描顯微鏡進一步證實了該平臺的透皮藥物調制和遞送能力。
中國3D打印網點評:這種3D打印設備特別適用于以聯合藥物治療為中心的臨床前研究,在該研究中,多種藥物的原位組合及其理化特性的調整比單獨使用單一或預混合的藥物產生更有效的結果。例如,納米粒子的受控多流體合成可以調節各種藥物在傷口愈合中的釋放機制。”
3D打印微流體體系結構的混合表征。 (a)插圖中帶有SLA打印的SLA打印的微流體混合體系結構的照片。 (b)溶液濃度定量方法示意圖。 (c)–(f)在紅色,透明和藍色染色溶液(Q1:Q2:Q3)的各種流速比下,3D螺旋腔室入口結的顯微圖像。 (g)–(j)在相應的流量比下3D螺旋腔室出口的顯微圖像。 (k)–(n)從出口獲得的溶液中存在的若丹明B(RB),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和亞甲基藍(MB)的歸一化熒光(FL)強度。誤差棒表示±標準偏差(n = 3)。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