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男子患軟骨母細胞瘤,3D打印全距骨假體置換完成手術
時間:2022-07-20 13:06 來源:齊魯壹點 作者:admin 閱讀:次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手外科/足踝外科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在設備部、麻醉二科、第二手術部、病理科等部門和科室的協助下,成功完成醫院首例3D打印全距骨假體置換術。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已康復出院。
患者為33歲男性,因“行走時左內踝前方不適1年余”入院,1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左內踝前方不適,后至當地醫院檢查考慮左距骨腫瘤,手術切除及術后重建難度較大,推薦至山大二院手外科/足踝外科就診。
患者入院后,科主任胡勇高度重視,積極完善相關檢查后組織全科討論。結合患者癥狀、影像學表現,考慮該患者疾病為距骨軟骨母細胞瘤可能。由于腫瘤侵襲范圍較大,已破出骨皮質,不排除惡性腫瘤可能,積極安排手術,同時針對腫瘤不同性質的可能結果,術前規劃好腫瘤切除術后重建的術式(植骨融合、假體置換)。排除手術禁忌后,胡勇主刀行距骨腫瘤切除,術中快速病理提示富含骨巨細胞的腫瘤,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后,暫予骨水泥填充。后常規病理提示,軟骨母細胞瘤并動脈瘤樣骨囊腫。
結合患者腫瘤范圍及術后病理,胡勇建議行3D打印全距骨假體置換,并與患者積極溝通,同時向醫院提出申請進行審批,迅速進行制作假體。在院領導的支持下假體順利通過審批,由胡勇主刀,科室團隊順利完成距骨假體置換術。術后患者恢復順利,現已康復出院。
軟骨母細胞瘤是一種發病率很低的骨腫瘤,僅占所有原發骨腫瘤的1%左右。其主要表現為溶骨性病變,多合并有繼發性的動脈瘤樣骨囊腫。腫瘤切除術后根據創腔大小需選擇不同的重建方法,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為脛跟融合術,但該術式會造成肢體短縮同時丟失踝關節活動度。隨著國內3D打印技術的提高,目前個性化的假體定制已在國內逐漸開展,對于距骨腫瘤患者行全距骨切除術并行3D打印全局股假體置換術,是一種全新的手術方式。
創傷或腫瘤導致的關節破壞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相關肢體的功能,目前已開展多項手部及足部關節置換術(如踝關節置換術、跖趾關節置換術、距骨假體置換術、掌指關節置換術、指間關節置換術),均取得了良好的手術療效。手外科/足踝外科在復雜罕見足踝部疾病的診治方面處于省內領先、國內先進水平,秉持“致善致親、追求卓越”的科室理念,科室團隊將不斷提高自身臨床診療水平,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健康服務。

患者為33歲男性,因“行走時左內踝前方不適1年余”入院,1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左內踝前方不適,后至當地醫院檢查考慮左距骨腫瘤,手術切除及術后重建難度較大,推薦至山大二院手外科/足踝外科就診。
患者入院后,科主任胡勇高度重視,積極完善相關檢查后組織全科討論。結合患者癥狀、影像學表現,考慮該患者疾病為距骨軟骨母細胞瘤可能。由于腫瘤侵襲范圍較大,已破出骨皮質,不排除惡性腫瘤可能,積極安排手術,同時針對腫瘤不同性質的可能結果,術前規劃好腫瘤切除術后重建的術式(植骨融合、假體置換)。排除手術禁忌后,胡勇主刀行距骨腫瘤切除,術中快速病理提示富含骨巨細胞的腫瘤,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后,暫予骨水泥填充。后常規病理提示,軟骨母細胞瘤并動脈瘤樣骨囊腫。
結合患者腫瘤范圍及術后病理,胡勇建議行3D打印全距骨假體置換,并與患者積極溝通,同時向醫院提出申請進行審批,迅速進行制作假體。在院領導的支持下假體順利通過審批,由胡勇主刀,科室團隊順利完成距骨假體置換術。術后患者恢復順利,現已康復出院。
軟骨母細胞瘤是一種發病率很低的骨腫瘤,僅占所有原發骨腫瘤的1%左右。其主要表現為溶骨性病變,多合并有繼發性的動脈瘤樣骨囊腫。腫瘤切除術后根據創腔大小需選擇不同的重建方法,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為脛跟融合術,但該術式會造成肢體短縮同時丟失踝關節活動度。隨著國內3D打印技術的提高,目前個性化的假體定制已在國內逐漸開展,對于距骨腫瘤患者行全距骨切除術并行3D打印全局股假體置換術,是一種全新的手術方式。
創傷或腫瘤導致的關節破壞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相關肢體的功能,目前已開展多項手部及足部關節置換術(如踝關節置換術、跖趾關節置換術、距骨假體置換術、掌指關節置換術、指間關節置換術),均取得了良好的手術療效。手外科/足踝外科在復雜罕見足踝部疾病的診治方面處于省內領先、國內先進水平,秉持“致善致親、追求卓越”的科室理念,科室團隊將不斷提高自身臨床診療水平,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健康服務。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