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代謝組學揭示3D打印血管支架的生物響應與代謝奧秘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發達國家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血管支架是治療心血管狹窄的有效手段。傳統方法制造的標準支架,因形態異質性、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欠佳,容易引發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等問題。3D打印技術為構建個性化血管支架帶來新希望,3D打印血管支架(3D-PVS)能依據患者血管結構定制,優化機械性能,拓展臨床適應癥。然而,目前3D-PVS的生物相容性分析僅停留在表型層面,其深層分子機制亟待探索,這限制了3D-PVS的臨床應用。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關俊文、張定坤教授團隊運用納米代謝組學技術,對3D-PVS的生物響應及相關分子機制展開研究。他們通過對細胞模型(人臍靜脈內皮細胞)進行非靶向納米代謝組學分析,初步探究3D-PVS對細胞代謝的影響;再基于此對大鼠模型進行靶向納米代謝組學研究,深入探索3D-PVS誘導的代謝重編程。 相關工作以“Nanometabolomics elucidated biological response of 3D printed vascular stents: Towards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of metabolome and lipidome”為題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為3D-PVS的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研究內容
1. 3D-PVS誘導代謝重編程的研究流程構建
通過規劃并展示一系列實驗步驟,研究如何借助納米代謝組學技術來探究3D-PVS誘導的代謝重編程機制。結果顯示,該研究流程涵蓋3D-PVS的制備與表征、體外和體內模型的構建、非靶向和靶向納米代謝組學分析以及生物信息學分析等關鍵環節,為深入探究3D-PVS植入引發的代謝重編程分子機制搭建了合理框架。

2. 3D-PVS的結構表征
運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對3D-PVS進行觀察,研究其微觀結構特征。結果表明,3D-PVS呈現出空心圓柱微晶格結構,具備負泊松比(NPR)特性。這種結構不僅增強了支架的韌性,還顯著提升了其徑向支撐力和抗壓性。同時,3D打印技術賦予3D-PVS規則且緊密排列的微觀結構,有助于滿足臨床個性化治療需求。

3. 基于HUVECs模型評估3D-PVS的生物相容性
采用細胞凋亡檢測、細胞活力檢測、熒光成像以及海馬細胞外流量分析等多種方法,以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s)為模型,研究3D-PVS的生物相容性。結果顯示,低濃度(5mg/mL)和高濃度(15mg/mL)的3D-PVS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不過,15mg/mL的3D-PVS會促使細胞內活性氧(ROS)產生和積累,抑制葡萄糖攝取與利用。但總體而言,在安全濃度范圍內,3D-PVS的ROS相關毒性較低,對細胞的影響在可接受范圍內。

4. 非靶向水性代謝組學研究
利用LC-MS/MS系統進行非靶向水性代謝組學分析,研究3D-PVS處理后的HUVECs在代謝層面的變化。結果發現,5mg/mL和15mg/mL的3D-PVS處理組與對照組相比,在代謝組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共鑒定出123種差異代謝物,這些代謝物涉及氨基酸、有機酸和脂肪酸等多個代謝途徑。其中,15mg/mL的3D-PVS誘導的代謝變化更為明顯,體現出一定的劑量依賴性。

5. 非靶向脂質組學研究
借助LC-MS/MS系統開展非靶向脂質組學分析,探究3D-PVS處理后HUVECs的脂質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3D-PVS處理組與對照組在脂質組水平上呈現出明顯差異,共檢測到2585種差異脂質,分屬于26個脂質類別。15mg/mL的3D-PVS對差異脂質水平的干擾程度大于5mg/mL的3D-PVS,5mg/mL的3D-PVS也對脂質組產生了一定影響,進一步證實了3D-PVS與細胞相互作用的劑量依賴性。

6. 體內模型的病理、成像和生化研究
通過建立大鼠體內模型,對植入3D-PVS后的大鼠進行病理染色,并檢測氧化應激相關生物標志物,研究3D-PVS植入對大鼠體內的影響。結果顯示,3D-PVS在體內表現出較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引起主要組織明顯的形態學差異。然而,植入3D-PVS會導致大鼠體內產生一定程度的氧化應激,具體表現為ROS和丙二醛(MDA)水平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和過氧化氫酶(CAT)等抗氧化酶的水平下降。

7. 靶向水性代謝組學研究
運用LC-MS/MS技術進行靶向水性代謝組學分析,研究3D-PVS植入后大鼠靜脈的代謝變化。結果表明,3D-PVS植入顯著影響了靜脈中的糖酵解和氨基酸代謝過程。其中,糖酵解過程增強,同時色氨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等多種氨基酸代謝途徑發生波動。這些代謝變化有助于細胞抵抗3D-PVS植入引發的氧化應激、炎癥反應和免疫排斥,維持代謝穩態。

8. 靶向脂質組學研究
借助LC-MS/MS技術進行靶向脂質組學分析,探究3D-PVS植入后大鼠靜脈的脂質代謝變化。結果發現,3D-PVS植入導致靜脈中磷脂(如PC、PE和PS)水平升高,脂肪酸水平也相應上升,甘油三酯(如MAG和DAG)和膽固醇酯(CE)水平增加,鞘脂(如Cer和SM)水平下降,肉堿(Car)水平升高。這表明3D-PVS植入引發了脂質代謝的改變,使脂質代謝傾向于能量儲存,同時對細胞的正常凋亡過程產生了一定干擾。

9. 空間代謝組學研究
采用解吸電噴霧電離質譜成像(DESI-MSI)技術,研究3D-PVS處理后大鼠靜脈中差異代謝物的相對豐度和空間分布。結果顯示,3D-PVS處理導致部分脂質(如SM(34:1)、SM(36:1)、SM(38:6)、PC(32:0)、PE(41:4)和DAG(35:4))水平下降,而脂肪酸(如油酸和亞油酸)水平升高。這一結果與靶向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的研究結果相符,進一步證實了3D-PVS會引起差異代謝物和脂質的重編程。

10. “3D-PVS-生物體”相互作用的生物事件示意圖
通過整合各項實驗結果繪制示意圖,研究3D-PVS與生物體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生物事件。結果表明,體外非靶向納米代謝組學顯示3D-PVS影響細胞代謝相關途徑;體內靶向納米代謝組學揭示3D-PVS誘導代謝重編程,涉及糖酵解、氨基酸代謝和脂質代謝等;空間代謝組學展示了差異脂質的空間分布變化。這些結果共同揭示了3D-PVS在生物體內的作用機制和代謝影響。

研究結論
本研究利用納米代謝組學(包括非靶向/靶向水性代謝組學、脂質組學和空間代謝組學)闡釋了3D打印血管支架(3D-PVS)的生物響應。這是首次運用納米代謝組學方法,從代謝層面研究3D-PVS生物效應,并獲取多維度生物信息。研究結果顯示,3D-PVS在體外的安全濃度(<15mg/mL)會影響氨基酸或有機酸相關代謝,以及磷脂、鞘脂或甘油酯相關代謝。體內研究發現,3D-PVS能促進糖酵解和氨基酸代謝(包括色氨酸、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谷氨酸和賴氨酸代謝),并調節部分脂質類別(如PC、PE、PS、MAG、DAG、Cer、SM、CE、Car和FFA)的穩態。該研究為3D-PVS在生化、醫學和工業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提供了新視角,同時推動了納米代謝組學在闡釋3D打印納米材料生物醫學干預機制方面的技術和方法進步。
挑戰與展望
盡管本研究借助納米代謝組學對3D打印血管支架(3D-PVS)的生物響應有了深入了解,但仍面臨挑戰。在代謝機制方面,雖然明確了3D-PVS對代謝途徑的影響,但具體分子調控網絡還不夠清晰,關鍵代謝節點的上下游調控關系有待進一步挖掘。從臨床轉化角度看,本研究僅在細胞和大鼠模型上進行,距離臨床實際應用還有差距,不同個體間的差異可能導致3D-PVS的代謝響應不同,如何將研究成果精準應用于臨床是一大難題。 展望未來,一方面可深入探究3D-PVS影響代謝的分子調控細節,構建完整的調控網絡模型,為理解其生物效應提供更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加強與臨床醫學的合作,開展更多人體相關研究,評估3D-PVS在不同人群中的代謝響應差異,推動其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為心血管疾病治療帶來新突破。
文章來源: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1051
(責任編輯:admin)